張震將軍并非因所謂網傳的離奇原因離世。愛子病逝 2 個多月后,2015 年 9 月 3 日,百歲將軍張震在北京逝世。張震將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他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多場重大戰役,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軍隊建設立下不朽功勛。他有著堅定的革命信仰、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在漫長的軍事生涯中,他身經百戰,為保衛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無私奉獻。將軍的離世是國家和軍隊的重大損失,他的功績和精神將永遠被銘記。
2015年7月3日,張寧陽少將在北京病逝,終年65歲。聽到小兒子離世的消息,戎馬一生、多次負傷都不曾落淚的開國中將張震,因“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巨大悲痛而淚流滿面;本就重病的他經此打擊后身體狀況越來越差,2個多月后隨愛子而去,享年101歲。
圖來源于網絡
自己是開國中將,四個兒子都是將軍,女兒也嫁給一名少將,張震“一家六將軍”的榮耀,深刻詮釋了什么叫“將門榮光”。他12歲投身革命,84歲高齡退休,革命、工作了整整72年,是新中國最后一位開國中將。
圖來源于網絡
1914年10月5日,張震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小仰慕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對其精忠報國之志深感敬佩的他,特意改名為“震”(因岳飛之子名字均為雨字頭單字:云、雷、霆、霖)。而他也走上了和岳飛一樣保家衛國的道路。
1926年秋,張震在家鄉參加勞動童子團,任副團長;1928年參加平江縣少年先鋒隊(后改為平江縣青年反帝大同盟),任宣傳部部長,從事反帝愛國活動的宣傳組織工作,曾兩次參加“平江撲城”暴動。
圖來源于網絡
1930年5月,才16歲的張震加入共青團并參加了紅軍,同年10月轉為中共黨員。1931年起,他擔任紅三軍團第5軍第1師第1團4連政治指導員,第4師第10團通信主任、營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
雖然張震年齡小,但每每遇到戰斗,他都會沖在最前面,英勇殺敵、無懼無畏、智勇雙全、果決堅毅,反“圍剿”作戰中他曾兩次負傷。憑借過人的膽識,張震從一個懵懂的“小兵”,成長為一個戰斗經驗豐富的指戰員和一名信仰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1934年紅軍長征時,張震已是紅三軍團第4師第10團第3營營長,他率部參加了掩護中共中央機關、軍委縱隊在界首渡過湘江和“四渡赤水”等作戰。湘江一戰,第10團傷亡近半,兩任團長在此犧牲,而張震所在的第3營也因傷亡過大一度被轉為第二梯隊。
圖來源于網絡
盡管長征途中充滿了種種危險和困難,但年輕的張震還是堅持了下來,隨部隊轉戰云貴川,爬雪山、過草地,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路。
紅軍到達陜北后,張震任紅一軍團第4師通信主任,參加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5月,他擔任紅一軍團第4師第12團參謀長,同年11月與團長鄧克明、政委周赤萍率部參加山城堡戰役。
任團參謀長期間,他利用本團在環縣一帶擔任警戒與東北軍對峙的機會,積極向東北軍官兵宣傳我黨的抗日救國主張,組織開展以環縣為中心的群眾工作,參與創建新的蘇區。
圖來源于網絡
1937年2月,張震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接受比較系統的軍事和政治理論教育;抗大學習的經歷,為他今后成為優秀的軍事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張震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參謀、總務科科長,他在閻錫山部廣交朋友,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
1938年2月,張震調赴河南任新四軍第4支隊第8團留守處參謀長、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參謀長。在彭雪楓的領導下訓練抗日武裝,開展河南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參與開辟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他指揮部隊取得了多場戰斗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為消滅日偽軍、建設鞏固抗日根據地和抗戰的最終勝利立下赫赫戰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圖來源于網絡
在一次次的戰斗中,張震受過不少傷,這些傷就是他無言的軍功章。1931年第二次反“圍剿”戰斗中,沖鋒在前的他被敵人的子彈打中頭部,當場昏迷、差點兒沒命;1933年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他右臂中彈,之前染上的瘧疾又犯了,傷病交加下身體極度虛弱,可他仍堅持參加戰斗,直至病倒被士兵送去后方醫院,才有了休息的機會。
1945年,已是豫皖蘇邊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的張震,在一次戰斗中親臨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敵情,不料,一顆子彈突然飛來、擊中了他的右臂,恰好卡在他右肩胛骨之下。
由于戰事繁忙加上當時醫療條件有限,醫生沒辦法立刻取出張震體內的子彈,只能給他處理好傷口、簡單包扎一下;就這樣,張震強忍劇痛、帶傷指揮作戰,率部一舉拔掉祖老樓、青龍集2個偽軍據點。
圖來源于網絡
這顆子彈在他體內待了10年后才被取出,難以想象期間他究竟忍受了怎樣的痛苦,但他卻微笑著對夫人馬齡松說,把這顆子彈保存好,作為留給孩子們最好的“遺產”。
而張震留給后人的,又何止是這些“遺產”。他在抗日戰爭中總結戰斗經驗寫出的《東征以后》《周年回憶》《三個月來反頑斗爭在軍事上的初步總結與今后任務》《論宿東游擊戰爭經驗》等文章,成為抗日部隊平原游擊作戰和反頑斗爭的重要參考。
他參與領導創建的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全國19個著名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之一。他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帶領部隊取得的重大勝利,為解放全中國,重創美軍迫其簽署《停戰協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張震兩次被授予軍銜,1955年授中將軍銜,1988年授上將軍銜;他兩進總參謀部,兩次從事軍事教育,多次獲得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重用。
張震雖身居高位,卻從未夸耀過自己的功績,他治軍嚴格、治家更嚴。他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從孩子們懂事起,他就制定了嚴格的家規:不許任何人利用他的身份和影響以權謀私;不許收受賄賂,公費吃喝玩樂;不許使用公家配給他的車輛,不得參與賭博性質的娛樂活動。
在張震的影響下,他的四個兒子都成為了優秀的軍人,除三子張海陽為上將外,其余幾子均為解放軍少將。他的女兒嫁給了解放軍少將壽曉松,其父壽松濤也是開國功臣。
圖來源于網絡
張震四子張寧陽,1968年入伍,曾任總后勤部軍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總裝備部綜合計劃部部長,2005年晉升少將軍銜;遺憾的是他因病醫治無效,于2015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時年65歲。
當101歲的老將軍張震聽聞小兒子病逝的噩耗時,既覺難以置信,又感悲傷不已,一生極少落淚的他禁不住淚流滿面。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于“白發人送黑發人”,本就纏綿病榻的張震實在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打擊,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兩個多月后病逝于北京。
作風嚴謹、胸懷坦蕩、光明磊落、一身正氣的張震將軍,畢生都在為革命事業和建設國家而努力、奉獻;于國家、于人民,他做到了“無私無畏、無求無失”,可對于家庭、子女,他卻舍棄了太多。他不能像一個普通父親那樣陪伴孩子們長大,更不能因為自己“當了官”就給子女“開后門”,只能更嚴格、苛刻地要求他們,而這樣的“犧牲”,同樣很偉大。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如今的中國繁榮昌盛、和平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而這樣美好的畫面,正是如張震、張寧陽這樣優秀的中國軍人創造出來的,他們的付出值得我們牢記于心,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