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新聞哥”憑借獨特的吐槽風格脫穎而出,成為眾多網友關注的焦點。那么,“新聞哥”究竟是怎么煉成的呢?其實,這背后離不開專業的內容團隊。他們每天在海量新聞中篩選出有價值、有趣味的事件,以幽默詼諧的語言進行解讀。不僅要緊跟時事熱點,對社會現象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還需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和靈活的思維。通過精準的語言表達和巧妙的觀點輸出,將嚴肅的新聞變得輕松有趣,讓讀者在歡笑中了解天下大事,這便是“新聞哥”獨特魅力的來源。
作者 | 崔慧瑩
編輯 | 葉鐵橋
新聞哥是騰訊新聞的品牌
2016年10月24日上午,一條假消息在社交網絡上熱傳,說的是年收入12萬元的人將被定義為高收入人群,要加稅。
晚上9點,《“年薪12萬要加稅”是假新聞,然而工薪階層的恐慌卻是真的》從微信公眾號“新聞哥”推送。文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北京月入1萬的人群到底算不算中產?
“新聞哥”算了一筆賬,算上納稅、租房、通勤、餐飲等支出,月入1萬的北漂基本都是“月光族”。文章的最后一句話戳中了很多用戶的心:問君能有幾多愁,交不起稅,也買不起樓。
這篇文章在朋友圈里強勢刷屏,30分鐘內閱讀數突破10萬,近7000人點贊。粉絲評論的熱情爆棚,他們大多數是工作沒幾年的年輕人。他們聊房租、曬工資,吐槽自己過不了萬的月薪,稱贊“新聞哥”寫出了工薪階層“揭不開鍋”的生活現狀。
這是“新聞哥”龐大粉絲團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群人——年輕,在城市里奮斗,喜歡吐槽,也熱愛生活。
(小標題1)發跡于騰訊微博的大號
作為騰訊新聞旗下微信公眾號,“新聞哥”人如其名,以集納、整合新聞資訊為主業,憑借犀利、風趣的吐槽點評聞名于江湖。
這位“厲害了我的哥”沒有人物原型,2011年2月在騰訊微博創立。在資深成員趙潔看來,“新聞哥”有別于強調“中立”的媒體賬號,而是“以一個人性化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發表觀點,更喜歡調侃”。
2012年11月,“新聞哥”的微信公眾號開通,兩年內訂閱用戶突破一百萬,2016年7月突破300萬大關。2013年6月,“新聞哥”入駐改版升級的騰訊新聞客戶端,成了騰訊旗下深受用戶喜愛的原創欄目,到2016年11月已獲773萬用戶的關注。
“新聞哥”團隊的運營負責人王倩介紹,他們每年都會對“新聞哥”的用戶做一次畫像,最初用戶群體以“80后”為主,從2015年開始變為“80后”“90后”各占一半。
能吸引到日漸成為社會主流群體的用戶群,“新聞哥”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呢?
與普通的新聞資訊整合欄目不同,“新聞哥”較早地開創了“人格化”表達風格。對用戶而言,“新聞哥”是一個把新聞講成故事的朋友,他有自己的邏輯,能給出價值判斷。每次有熱點新聞事件,總會有用戶說:“‘新聞哥’,我就等著看你怎么寫這件事。”
每天下午6點前后,“新聞哥”就會在微信上推送4條左右的內容,除一條視頻推薦外,全部保證原創。選題有官員腐敗、問題疫苗、醫患矛盾等社會焦點問題;有老人該不該扶、中國游客有沒有素質等話題性方向;也有光棍節如何脫單、鏟屎官如何伺候寵物等服務性內容。
作為一個“生活資訊”類大號,“新聞哥”的選題貼近熱點與民生,包羅萬象。
“新聞哥”集納得最多的是“奇葩新聞”,文章“有趣好玩”,每個段落都不長,中間配有大量的表情包和圖片,非常適應移動端的閱讀。他犀利、毒舌的吐槽能引人會心一笑,也時常提出充滿溫度、有態度的觀點。
在運營微信公眾號之前,“新聞哥”在騰訊新聞客戶端里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粉絲。王倩認為,“新聞哥”需要把資訊平臺與社交平臺區隔化運營。
在微信中,他們會更關注在朋友圈里能廣泛傳播的話題,像微博段子、豆瓣熱帖、流行影視劇等,都可能成為“新聞哥”的選題。“我們發過一篇直男送禮指南,小姑娘被男朋友的奇葩禮物傷害,男孩子也覺得選禮物特別折磨人,那我們這篇文章就會有很好的傳播度。”王倩說。
在王倩看來,這類選題是新聞么?倒也不是新聞。但是這種社交話題很適合在微信里傳播。騰訊新聞客戶端的用戶就是來看新聞的,如果你推送這種題材,他們會覺得你很不務正業,干嘛教他這些?
“新聞哥”就在兩邊“試來試去”,摸索著自己的調性。新聞客戶端是資訊平臺,更新的內容與新聞的關聯度高;微信平臺有強大的社交屬性,在參與“年收入12萬算不算高收入”等社會話題的討論時,更為如魚得水。
(小標題2)紀念T恤,一周里賣掉了2萬多件
“新聞哥”的運營團隊有7位成員,都很年輕,他們也都是時刻刷手機的移動互聯網重度用戶。“新聞哥”的稿子推送后,往往會收到上千條用戶留言。運營團隊在下班后也會隨時在后臺跟粉絲聊天,有很多選題,都是在交流中聊出來的。
譬如“靈異公社”,第一期就是整理用戶在評論里寫過的靈異故事,效果很好,就一連做了幾十期,還做成了有聲廣播劇,累積超過千萬播放量。而“樹洞” 和“哥迷會”這樣的小欄目,更是基于用戶與“新聞哥”這個虛擬形象的交流,來完成UGC(指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
為了與用戶深度交流,“新聞哥”在客戶端做過“午夜診療室”的活動,每周固定一天晚上,花一兩個小時與粉絲溝通,聊過“曬制服”“曬伴侶”等各種話題,再把用戶曬出的內容集結成稿,整理后發布。
趙潔說:“你會發現真的不能小看了粉絲,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從農民工到博士,從廚師到空姐,做什么的都有。”這讓團隊成員的腦子里繃了根弦,“寫東西時都很謹慎,盡量避免自己胡說八道,給內行看到覺得特別違背常理。”
有時“新聞哥”遇到不懂的問題,也會求助于粉絲,或者征集投稿,趙潔說曾經有個粉絲寫了自己做微商的故事,“特別有才,直接就發了”。還有粉絲自發地給“新聞哥”繪制手繪漫畫,隔上幾天總能收到一封郵件,粉絲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這套表情“新聞哥”也用了很多次。趙潔說“有時實在不好意思,就給人家寄點禮品,給一點報酬,能回報的不多”。
逢年過節,他們會給用戶發上幾十萬的紅包,到情人節、光棍節時,也會幫用戶發征婚、征友的信息,建起“哥迷會”的微信群或者QQ群,也會讓用戶自己去運營,“群建好了,哥做完服務也就走了”。
讓趙潔印象最深的事情是,真的有“新聞哥”的粉絲在脫單活動中找到了真愛。2015年,有粉絲在后臺留言說:“‘新聞哥’,我要結婚了,就是從你這里釣到的妹子!”小兩口就是在2014的光棍節脫單活動認識的,“他們都喜歡看‘新聞哥’,結婚之前特意跑來跟我們分享喜訊,我們也很開心”。
2016年6月底,“新聞哥”開始在微信里賣三周年紀念T恤,一周里賣掉了2萬多件。粉絲的熱情,讓團隊成員挺滿意,“在大號里,這也是很好的成績”。
王倩說:“如果當天的推送比較晚,到了晚上7點以后,那不管發什么內容,前100個留言基本上全都是,‘新聞哥’你是不是去約會了?你為什么晚了一個小時?”有更多用戶對你的文章有了期待,并且對“新聞哥”和“新聞妹”的私生活也感興趣,這種交流的狀態讓運營者與粉絲的關系更像是朋友。
與粉絲的交往越親密,保持一個恰到好處的距離就越難。在運營團隊看來,“新聞哥”這個人物形象一定是“見光死”的,運營者的面貌應該盡可能少出現,維系一種“神秘感”是他們不可動搖的原則。
(小標題3)用戶喜歡看什么才做什么
從戰略布局來看,騰訊旗下的微信公眾號種類繁多,特色各異。但“新聞哥”像個“網紅”。
在自媒體領域,“新聞哥”強烈的人格化與“人物設定”極為關鍵。跟呆萌的QQ企鵝形象一樣,“新聞哥”有自己的漫畫,他的形象被畫成一個正在“北漂”、沒有戶口、追不到女神也買不起房的大齡單身男青年。因為團隊成員大多都是沒有戶口的“北漂”,他們的故事,直接被安插到了“新聞哥”的身上。
2016年,組里有個男生終于搖上號了,想買車但又沒錢,就花18000元買了個二手QQ,他們把這個故事寫進稿子,從此“新聞哥”就有了一輛二手QQ。趙潔養著只金毛“虎妞”,于是每當有虐狗的新聞,涉及寵物與人的關系的討論時,就會有一個養著金毛的“新聞哥”來跟網友聊天。
關于“新聞哥”的“人設”,有一個800多字的描述。比如“他86年出生,雙魚座,戴著經典的黑框眼鏡,萬年都是單身狗”等等。
他有點臭屁,“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傳說”;有點懶散,“這么冷的天,哥只想和床談個戀愛”;會吐槽霧霾,“ 呼吸也變成了慢性自殺”;會為搬家無奈,“你知道對于一個京漂,什么是最痛苦的事嗎?搬家!你知道還有什么是更痛苦的嗎?冬天搬家! ”
“新聞哥”還出經典語錄,比如:
1、請問大家,重度霧霾天出門上班可以申請工傷補貼嗎?
2、哥真心覺得男人有錢很重要,畢竟一個好女友的技能之一就是會花錢。
3、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國慶節假期只剩最后一天了!熱愛工作的你們是不是很開森(心)?
2015年,除了指點江山的“新聞哥”之外,還有喜歡追劇的“新聞妹”和“愛吃小菌子的領導”等形象陸續加入。
這些形象都并非對應某個具體的人物原型,而是在點滴積累中,形成了源于生活,又高度融入時代特征的形象。
至于為什么還不讓“新聞哥”這只資深80后“單身狗”談戀愛,王倩說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他要跟用戶交朋友,如果一直處于一種很閃光的狀態,他有錢、妹子多、很牛逼,網友是會煩你的,距離感太遠。”
當然,王思聰除外,他是這個年代的異類。“新聞哥”不需要萬人崇拜,他必須能跟更廣大的用戶站在一起,更接地氣一些。
然而想籠絡更多用戶,增強用戶粘性并不容易,運營者經常也會困惑,到底應該給眾口難調的用戶們提供怎樣的信息?
騰訊網副總編輯,原央視制片人李倫曾在演講中表示,社交媒體時代,“不同場景、不同時間、不同社交關系中興趣不同”。他希望能在騰訊的平臺上,研究人、連接人,從而“重新尋找每一個人的欲望”。
“新聞哥”就是這樣一個以“用戶”為核心運營觀念的產品。內容選取要更多地以網友喜歡而不是編輯的喜好為標準。王倩說:“在堅持欄目調性和價值底線的基礎上,用戶喜歡看什么就做什么,這個才是順的邏輯。”
在她看來,如今的互聯網戰場,早已進入了一個不怕試錯、就怕不做的時代。她見過很多朋友會擔心,“這個東西做出來領導不喜歡怎么辦,數據特別差怎么辦?但實際上,你都沒有嘗試,你怎么知道?”
王倩說,最后還是要用成績說話,“也有人不喜歡‘新聞哥’,但是我們的業績擺在那里。”在騰訊旗下的各類微信公眾號中,“新聞哥”的KPI是最好的,平均閱讀數遠超“10萬+”,2015年的廣告收入高達8位數。
(小標題4)吐槽有條件,毒舌有底線
“新聞哥”有一個slogan:換個姿勢看新聞。
他的目標就是要讓粉絲們開心。“新聞哥”也不拘泥于傳統的新聞觀念,他們討論嚴肅新聞,也認為在社交平臺上,一切值得傳播和分享的東西,都屬于泛新聞資訊的范疇。
在趙潔看來,在騰訊新聞相對偏傳統媒體的報道操作范圍內,能陪著“新聞哥”走出“網紅”路線,是特別幸運的一件事。團隊成員在更新迭代中越來越年輕,能守住“新聞哥”這個品牌,完全是團隊智慧的結晶。
這是一個極度活躍,喜歡互損互黑,找點由頭就出去“喝一頓”的團隊。他們討論業務時特別直來直去,哪個選題太無聊,哪個標題不夠吸引人,向來直言不諱,平時聊天開玩笑也尺度大開,經常“在彼此身上插滿了刀”。
但這并不妨礙“新聞哥”成為一個溫暖且團結的集體。曾經有一位“新聞哥”的成員,因為家庭原因不能回老家過年,在北京的同事就給他發紅包,請他吃飯安慰他;還有個年輕同事膝蓋做手術,行動不便,部門主動提出讓他在家上班一個月;有經濟壓力大的同事,他們就在排班時,默默多給他安排一些有加班費的工作。
作為團隊里的“毒舌”擔當,趙潔說起話來語速極快,自帶“神吐槽”技能。她說:“毒舌是天生的,或許跟愛聽相聲也有關系,我從小就比較嘴欠,沒少挨我媽打。”工作以后,她的妙語連珠有了用武之地。
“新聞哥”要用整合、吐槽的方式向網友傳遞新聞資訊,幫助網友更加便捷、輕松地閱讀新聞。他們會盡量規避掉“兇殺、暴力”等過于負能量的內容,就像王倩說的,“虐童、虐狗的人,不就是心理變態么?這種話題有什么好聊的空間?干脆就不要寫”。“新聞哥”希望與讀者分享更多有討論價值,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
“新聞哥”寫段子就好比說相聲,話題里常有三教九流,看似大俗,實則反映市井生活。王倩認為,對一個品牌欄目來說,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是很正常的事。對于一些爭議與批駁,通常只能一笑置之,王倩說:“我們本來就是做未來市場的,就是要給年輕用戶看的,我的用戶喜歡就可以了,數據反應良好就可以了。”
王倩說,她認識一位資深的雜志編輯,轉型去做新媒體,經歷了一段特別痛苦的過程,他總說好好的文字從頭讀到尾多流暢,為什么要在中間插表情包?
這位傳統媒體人或許理解不了,他印象里鮮衣怒馬、仗劍江湖的“有為青年”,早已成為在社交媒體里“遠征海外”,一言不和就“斗圖”的表情包少年。互聯網的文化生態就在朝著年輕人喜歡的口味狂奔,一個欄目想要發展,總要根據用戶興趣的比例而有所取舍。
輕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減輕網友的閱讀負擔,但也不能停留在拼湊碎片新聞的淺薄層面。在王倩看來,“新聞哥”始終在潛移默化中傳遞著自己的“價值觀”,團隊守著一個底線:在涉及逝者的新聞上,無論多愚蠢也不能吐槽或刻薄評論,這是基本的尊重。
“新聞哥”會指出赴日游客偷馬桶蓋太丟人;會吐槽大尺度網紅直播“沒眼看”;會罵假借慈善之名斂財的網絡主播太無恥。
曾經有個學生留言:“‘新聞哥’,你越來越像我的輔導員了。”團隊成員時常在留言區里看見中學生,甚至小學生身影。王倩說:“如果能給他們提供一個,換個角度去看待事物的渠道,也是挺好的。”
(小標題5) 眾媒時代的“新聞哥”
在騰訊網副總編輯馬立看來,“新聞哥”的成功并不難解釋:一是在閱讀嚴肅新聞之余,“換個姿勢”讀新聞,很有用戶市場,尤其是在新聞閱讀不斷泛化的今天;二是在同類內容產品中,“新聞哥”起步較早,并始終保持了內容品質;三是騰訊新聞客戶端快速做到了行業第一,“新聞哥”沒理由不紅。
馬立早期也一度認為“新聞哥”的調性不對,過于調侃,過于迎合。經過不斷調整和優化,現在的“新聞哥”越來越扎實。馬立認為,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沒有太媚俗”,這是保證“新聞哥”能活到現在而且活得很好的根基。
他曾在騰訊網內部大力推行“全員自媒體”。隨著媒體生態的快速演進,內容運營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門戶時代的內容編輯,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馬立要求團隊吸納一切有價值的自媒體進入日常內容運營體系,同時要求有興趣有余力的編輯,三五個人臨時組合,開公眾號。傳統編輯們習慣了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的運營模式,建立在社交平臺之上的公眾號到底怎么玩,有門戶基因的網絡編輯也會犯難。馬立希望,能夠用這種方式,驅動傳統門戶編輯更快速地進行轉型和知識更新。
“新聞哥”是最早一批從騰訊新聞客戶端向微信公眾平臺進軍的賬號之一。此后騰訊網旗下不斷有公眾號涌現。“大家”“騰訊科技”“棱鏡”“中國人的一天”“VR次元”等,均是業內叫好又叫座的公眾號。
除推進內部的內容生產外,騰訊網也致力于內容生態的建立。2016年3月,企鵝媒體平臺上線,騰訊豪擲2億元補貼內容創業者。相比做博客博主、專欄作家的時代,寫作者顯然獲得了更強勢的傳播渠道,以及更加體面的收入。
作者們逐漸拿到了原創補貼和廣告分成,收入高的,能月入5萬元。目前,已有大批自媒體入駐企鵝號,開通圖文直播、視頻直播功能的賬號也越來越多。
可能正是因為有了“新聞哥”等公眾號的嘗試,騰訊新聞才會布下大局。“新聞哥”也跟著2000多萬個公眾號一起,走進了“眾媒時代”。
本文摘自2017年出版的《轉合》一書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