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研究的領域中,存在諸多饒有趣味的話題,其中“前者得名源于文字的產生過程”這一說法引人深思。文字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從原始的刻畫符號逐漸演變而來。在這個漫長的進程里,某些事物的命名與之緊密相連。通過探究文字產生過程中的特點、背景和文化內涵,我們或許能揭開“前者”得名的神秘面紗,開啟一段奇妙的知識之旅。
1、甲骨文,又叫契文和甲骨卜辭。前者源于文字的產生過程——用銳器在龜甲上契刻;后者則與其功用有關——記錄占卜內容。“卜以決疑”,三千多年前,商代的先民對天地神明充滿敬畏,不管是能不能打勝仗、近日有無災禍等大事,還是能不能順利分娩等日常事務,都需要率民事神以求天啟。當年在龜甲上刻下卜辭的人或許難以想象,這些文字在后世將成為解密當時社會、文化、軍事、宗教甚至天文氣象的重要鑰匙。
2、如果從1899年殷墟出土算起,甲骨文被發現已達120年。但對于躋身“中國近代史料的四大發現”的甲骨文,人們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先不說斷片綴合、斷代研究、社會歷史研究等領域,單從認字量來看,目前整理出來的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其中被釋讀、能與現在使用漢字相對應的不到1500字。甲骨文中,“日”“月”“山”能一眼看出,一把斧鉞就是“王”,頭上有角的大眼動物是“鹿”,鹿在土上走過變成“塵”……但甲骨文并非字字都能“看圖說話”,而是包含《說文解字》中提到的會意、轉注、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中國文字博物館十萬一字的“懸賞”,足見研究機構的重視,也從另一面窺出破譯難度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