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菩提”一詞在諸多文化和宗教語境中頻繁出現,它究竟出自哪里呢?菩提其實最早源于古印度梵語“Bodhi”,在佛教文化里,有著至高的象征意義,代表著覺悟、智慧,是達到涅槃的途徑。在佛教經典的記載中,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自此菩提與佛教的深度關聯便流傳開來。同時,在一些印度古老的哲學思想里,菩提也有智慧、開悟的內涵。探尋菩提的出處,不僅能讓我們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能為進一步研究宗教和哲學提供有益線索。
1、菩提出自梵文,為佛教用語。“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2、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3、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