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寶庫中,“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很多人在生活中或許都曾聽聞,但卻未必能完全理解其確切含義。那么,“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道德評判準則,更像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在為人處世時保持正確的態度和行為。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這句話背后所隱藏的豐富內涵,探尋其中對我們生活的重要啟示。
1、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無意中做了壞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有意地為非作歹,這就叫“惡”。
2、出自: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弟子規》,原文如下: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3、譯文:如果無意中做了壞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有意地為非作歹,這就叫“惡”。犯了錯誤卻能夠改正錯誤,就等于沒有做過錯事一樣。假如犯了錯還要加以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