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作為清朝頗具影響力的皇帝,其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一定的繁榮。而關于“乾隆的兒子誰當皇帝”這一問題,備受大眾關注。乾隆一生有眾多皇子,在皇位傳承的過程中,經歷了諸多考量與抉擇。最終,繼承乾隆皇位的是他的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元年(1796年),颙琰正式即位,年號嘉慶。他在位期間面臨著諸多復雜的局勢與挑戰,其統治對清朝后續的發展走向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這背后的故事。
1、是皇十五子,永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生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禪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開始親政后正式繼承皇位。
2、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3、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乾隆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并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再次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間,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于乾隆年間。但是后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 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但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國正處于近代的前夜。
4、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于養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葬于清東陵之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