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禮濤身為哈電集團汽輪機公司的數控銑工兼特級技師,他的職業生涯堪稱一部奮斗與創新的傳奇。1986年,他踏入哈爾濱汽輪機廠技工學校,從此與機械制造結下不解之緣。參加工作后,他始終保持著對技藝的鉆研熱情,不斷探索創新。2007年,以他個人名字命名的“董禮濤——汽輪機百萬機組主汽閥閥桿鍵槽加工法”在公司得以推廣。這一加工法的出現,為公司的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效益提升。2010年,國家西氣東輸長輸管道燃氣增壓設備國產化項目面臨重要部件生產的難題,董禮濤主動承擔起攻關任務。經過數月的日夜奮戰,他和團隊成功實現了整套增壓設備重要部件的國產化,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多年來,他累計有120余項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其工作室更是成果豐碩,取得國家專利40余項,推廣創新成果245項,命名操作法3項,為企業創造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
2. 張帥坤是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正高級工程師。2008年,他懷著滿腔熱血投身盾構機行業,心中堅定著“必須做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的信念。2010年,他加入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團隊開啟了從零開始自主研發盾構機的艱難征程。在研發過程中,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突破。2016年,對于中國盾構機行業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其團隊研發的國產首臺高鐵大直徑盾構機“望京號”和國產首臺鐵路雙線超大直徑盾構機“中原一號”同時下線,一舉結束了大直徑盾構機施工領域“洋盾構”的壟斷局面。此后,他們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繼續深入研究,推動超大直徑盾構機零部件國產化率大幅上升。如今,國產盾構機不僅占據了國內40%的市場份額,還成功出口到多個國家,為中國盾構機在國際市場贏得了聲譽。
3. 崔興國是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的水輪機裝配特級技師。1991年,他進入東方電機,開啟了長達30多年的水輪機裝配工作生涯。他深知技術創新是永無止境的追求,因此在工作中始終保持著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敏銳洞察力。2019年,白鶴灘轉輪的裝配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崔興國和團隊臨危受命,僅用三天時間就完成了白鶴灘轉輪粗平衡、裝焊打磨和精平衡工作。這一高效的工作成果使得轉輪殘余不平衡力矩大幅降低。面對實現首臺轉輪“零殘余”這一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沒有退縮,而是經過仔細的討論和反復的努力,最終成功達到了這一目標。在水電一線扎根多年,他和團隊攻克了多項行業難題,獲得了多項專利授權,為我國水電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 潘從明是金川集團銅貴有限公司的貴金屬冶煉工兼特級技師。1996年,他加入金川公司,從此將提高我國鉑族貴金屬提煉技術水平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帶領團隊歷經1200多個日夜和近萬次實驗。在這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嘗試、不斷改進,最終研發出了“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這一技術的出現,解決了傳統工藝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大幅提升了鉑鈀產能。創新成果促使集團新建了更高效的生產線,使鉑族貴金屬年產量顯著提高。此后,他和團隊并沒有滿足于現有的成績,而是繼續致力于研發適用于二次資源中貴金屬綠色高效提取的新技術,力求牢牢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為我國貴金屬冶煉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5. 關改玉是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項目中心試驗室的試驗員。2009年,她以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成為中鐵十七局首批獲得國家資格認證的探傷工之一,打破了男性在該行業的壟斷局面。從業以來,她先后參與了多項國家重點鐵路工程項目,累計步行1900余公里。為了確保檢測的精準度,她在北方冬季的嚴寒中,毅然摘掉手套和棉大衣進行工作。雙手在惡劣的環境中被刮割出一道道血口子,但她從未有過絲毫的抱怨和退縮。她還積極探索,對探傷工藝和儀器進行調整與調試,不斷提高檢測的精準度和工作效率。以她為帶頭人的“鋪架工匠孵化室”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申報國家專利6項,形成了多篇工法和優秀科技論文,合理化建議創造經濟價值數百萬元,為鐵路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6. 胡雙錢是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在長達3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經手的零件上千萬,但卻從未出過一次質量差錯。這背后,是他對飛機零件質量的執著追求。每次干活前,他都會認真核校圖紙,確保每一個細節都準確無誤;操作時,他小心謹慎,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質量的因素;加工完成后,他還會多次進行檢查,確保零件符合高質量標準。他曾參與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在項目中大膽進行工藝技術攻關創新。有一次,為了完成緊急任務,他加班至次日凌晨3點,最終確保了零件按時交付并一次提交合格。他對質量的執著源于對飛機的熱愛,小時候他曾步行兩個多小時去看飛機起落,這份熱愛一直激勵著他在工作中追求卓越。
7. 王光掙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高級技師。他在模具行業已經深耕28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藝。在2010年全國機械行業首屆模具工技能大賽中,他將模具的打磨精度從0.02毫米的標準公差提高到0.01毫米,達到了相當于航天級別精度。為了這0.01毫米的進步,他付出了近一年的努力。在這一年里,他精益求精地鉆研,白天努力學習專業技能,晚上認真復習知識,遇到問題更是鉆研到深夜,手掌都練到起泡。他的努力不僅為自己贏得了榮譽,還帶領團隊獲得了全國首屆模具工大賽“團體優勝獎”。在他的帶動和指導下,多名班組成員成為了行業中的佼佼者,為模具行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8. 華成祥出生于1990年,是航空工業沈飛的一名鉗工。面對研制任務對重要機加零件的高精度要求,他毫不畏懼,選擇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去攻克難關。他一遍遍挫削,手上磨出了血泡,他就用針頭扎破后纏上膠布繼續干。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讓他最終成功實現了高超精度加工,助力型號成功下線。近日,他榮獲了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認為“下笨功夫也是一種捷徑”,只要重復千次萬次,就總有成功的時候。這種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年輕人學習。
9. 何宇雙出生于1994年,是北方重工焊接實驗室的一名焊接工人,也是企業的十大工匠之一。他經常連續焊接三至四個小時,在這漫長的時間里,他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藝,練就了一手焊接“絕活”。他焊接的產品連續通過高難度產品檢驗,獲得了業內的高度評價。他把焊接比喻成在鋼板上“繡花”,認為只有不斷對自己“斤斤計較”,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實現更大的突破。這種對技藝的執著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使他成為了焊接領域的佼佼者。
10. 王學海出生于1992年,是沈鼓集團營口透平公司裝配試車組組長、高級制造師。他是一個熱愛創新的人,在項目攻關中總是能提出新的操作方法。這些方法不僅應用于出口產品項目,還形成了固化標準在同類產品中推廣。他主動解決技術難題70多項,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達10項。今年,他獲評遼寧五一勞動獎章。他覺得人有進步的方向是件特別幸福的事,正是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讓他在工作中不斷創新,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