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一起突發事件往往能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連鎖反應。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里氏8.9級的強烈大地震,這場地震不僅給日本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還引發了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事故。消息一經傳出,瞬間成為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焦點,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

3月14日起,一則傳言悄然興起。傳言稱核輻射污染了海水,從海水中提煉的海鹽也帶有輻射,而碘鹽能夠預防核輻射。這則看似荒誕的傳言,卻如病毒般迅速傳播。3月16日晚,該傳言首先在浙江、江蘇、福建、上海、廣東等沿海省市傳開,隨后像野火一樣蔓延至其他地區,就連距離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3200余公里之遙的重慶和成都,也陷入了鹽荒的恐慌之中。3月17日起,一場大規模的購鹽潮在全國各地爆發。
### 情景觸動與相互感染
“搶鹽風波”的源頭始于紹興,但紹興人搶鹽并非單純因為核輻射。當時正值紹興腌芥菜的時節,梅干菜作為紹興的特色美食,使得這個時候的紹興人原本就有購買大量食鹽的需求。核輻射傳言的出現,更是讓購鹽的人數激增。隨著消息在人群中口口相傳,原本正常的購鹽行為逐漸演變成了“搶鹽”。
無獨有偶,日本地震后,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防毒面具等平常鮮有人問津的產品迎來了空前的熱銷,其銷量甚至達到了“9·11”危機時的水平。與日本地理位置相近的韓國,民眾們也擔心日本的放射性物質會擴散到本國。當紫菜、海菜等海藻食品可有效消除核輻射危害的說法在韓國民眾間傳開后,韓國市場立刻掀起了海藻類食品的搶購潮。在亞洲的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出現了一股碘酒搶購風,甚至還有短信和電子郵件瘋傳將碘酒涂抹到脖子周圍有助于減少輻射吸收的方法。而曾經遭受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的俄羅斯人,大量購買紅酒和海藻,這是因為蘇聯政府在當時的災難發生時曾推薦這兩樣物品可以預防輻射。
恐慌是導致搶購行為的主要因素。有學者對比研究了2003年“非典”時期一些地區對醋、板藍根等物品的搶購潮,發現這些搶購風潮的共同特點是在恐慌心理的驅使下出現的群發性行為。而且每次搶購都伴隨著各種謠言的傳播,同時從眾心理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媒體報道的資料中,以下兩個典型人物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搶鹽的心理:
在一個烤串攤位前,一位年輕小伙子跟老板開玩笑說:“老板,串上多撒點碘鹽吧。”
老孟開車把李老師送到目的地后,忍不住說道:“這日本離咱們這么遠,犯得著搶鹽嗎?”但李老師卻不這么認為,她覺得有備無患總是好的,還提醒老孟:“明天拉活兒,一定要到超市附近,肯定生意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夜里12點,拉完最后一趟活兒,老孟拐進自家樓下的24小時超市,砸開門,一口氣買了5包碘鹽。臨走前,老孟還不忘提醒老板:“別嫌我來得晚,明兒多備著點鹽吧!”
3月17日下午,正在開會的小李接到了遠在吉林長春的父母打來的電話。她掛斷了電話,可沒過幾分鐘,急促的電話鈴聲再次響起。小李借故離開會場,電話一接通,就傳來了媽媽焦急的聲音:“長春的鹽都賣光了,你那邊還有鹽嗎?多買幾袋備著!”原來,當天中午開始,老家就瘋傳要多買鹽的消息,媽媽也加入了搶鹽的隊伍,可跑了好幾個超市,才搶到一袋。在和父親爭執了一個小時后,母親最終決定給女兒打電話,提醒她“備鹽”,同時希望她給家里寄回幾袋。小李一開始沒明白為什么要搶鹽,但開完會后,她的手機、MSN、人人網上,好友提醒買鹽的消息紛至沓來。下班到家樂福超市一看,她立刻被現場的氣氛感染了:大家都在往自己的拎筐或購物車內放鹽。在搶鹽大軍中,她的收獲還算不錯,搶到了5袋鹽!
有學者在事后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在此次搶鹽風波中,從信息接觸渠道來看,親友轉告的信任度是最高的,特別是基于熟人關系網絡的善意提醒,其作用更為顯著。
謠言最初源自QQ聊天群,由于日本核泄漏事件備受關注,有網友將該謠言轉發到微博、論壇等網絡媒體上,形成了集群式傳播。人們的恐慌心理以及對之前“毒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記憶”,共同引發了中國各地的“搶鹽風波”。3月21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他們對“謠鹽”傳播途徑的監測結果。報告指出,此次謠言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口口相傳和固定電話、手機短信傳播,傳播群體主要是家庭主婦與老年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蘭在微博上分析道:“搶鹽的風潮能這么快波及全國,說明傳統的人際傳播網絡依舊十分強大。”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上海在紹興之后開始出現搶鹽的跡象。搶鹽風潮初期,口口相傳與電話通知是主要的傳播形式,直到3月14日晚上12點,微博等網絡交流平臺上還沒有出現搶鹽相關信息。
### 謠言的擴散:微博傳播與意見領袖引導
如果說人際傳播導致了浙江部分地區的搶購潮,那么搶購信息在網絡尤其是微博上傳播后,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擴散開來。3月15日中午,浙江省杭州市某數碼市場一位網名為“漁翁”的普通員工在QQ群里發出消息:“據有價值信息,日本核電站爆炸對山東海域有影響,并不斷地污染,請轉告周邊的家人朋友儲備些鹽、干海帶,一年內不要吃海產品。”隨后,這條消息被廣泛轉發。媒體對日本核泄漏的報道以及公眾的密切關注,進一步推動了恐慌情緒的蔓延。
3月16日,微博上的搶鹽相關信息多達25033條,其中浙江就有14247條,占了半數以上。在浙江相關信息中,又以杭州最多,其次是寧波、紹興。17日,整理當天全國各地報紙時發現,“搶鹽”“出現搶鹽”等字眼頻繁出現在各大紙媒的頭版,如“廣東多地出現搶鹽現象”“浙江搶鹽潮蔓延到西部昆明等地”等。17日可以說是搶鹽最為瘋狂的一天,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區,再到港澳臺,處處都能看到人們“見鹽眼開”的景象。甚至有浙系的資金涌入市場,像搶房一樣搶購囤積鹽,搶鹽行為似乎開始向金融系統滲透。
地方的搶鹽潮引起了中央的重視,但媒體主要集中于對“搶鹽”這一現象的報道,對這一謠言仍然缺乏詳細的澄清。盡管有報紙列出專家意見“吃碘鹽防輻射不靠譜”,但搶鹽風潮并未得到遏制。16日,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發生了搶購食鹽的現象,一場全國范圍內的輻射恐慌和搶鹽風波就此產生。從16日起,浙江、廣東、山東等地的居民紛紛前往超市、便利店搶購食鹽,導致這些地區當天食鹽的銷售量比平時猛增了十幾倍。到16日晚上10時,廣東個別地方的食鹽價格已經飆升到十多元一包,而政府規定的普通食鹽零售價僅為1.3元一包。隨后,茂名、陽江、湛江、佛山、南海、東莞、清遠等地均出現了食鹽搶購現象。16日晚上8點左右,網絡上也檢索到了山東搶鹽的信息,“搶鹽”風潮開始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全國蔓延。
同時鍵入“日本地震”和“搶鹽”兩個關鍵詞進行檢索,經過篩選,媒體關于“搶鹽風波”的報道主要集中在3月16 - 17日,共有95篇。新浪微博的檢索結果為39552個。媒體的報道大多只是描述民眾搶鹽這一現象,部分媒體引用專家的話提醒民眾不要盲目跟風搶鹽。然而,傳統媒體的信息被微博等網絡媒體轉載后,影響力卻十分有限,甚至還出現了反效果,這主要是由于社會信任度的下降以及專家公信力的降低。
### 權威信息的發布與謠言的消解
17日下午,政府部門通過政務微博不斷發布權威信息,18日后,風波逐漸平息。在微博上充斥著“搶鹽”消息時,16日19時18分,網友方宇琦在微博上向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蔡奇反映:“蔡部長,現在全省在哄搶食鹽,請省領導關注。”19時20分,蔡奇回復:“請繼偉省長關注。”很快,浙江省副省長鄭繼偉在微博上說:“已部署。”并告知網友:“鹽會有的,請參閱浙江在線。”21時12分,蔡奇再次發布微博:“據環保部門監測,目前浙江全省沒有核輻射影響,食鹽保證供應。望浙江同學轉告。”
當兩位省領導發布權威消息后,網友們紛紛通過微博進行轉發。截至22時30分,蔡奇那條“食鹽保證供應,請浙江同學相互轉告”的微博已有近1000人轉發或評論。3月17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緊急發文稱,我國食用鹽等日用消費品庫存充裕,供應完全有保障,各地要打擊擾亂市場的行為。中國鹽業總公司同時啟動應急工作機制,加強生產組織和銷區市場管理,確保食鹽供給。隨后,包括北京、江蘇、浙江、廣東、海南、上海等多地緊急部署穩定市場措施,并陸續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保障食鹽供應的措施并澄清謠言。政府部門的辟謠和權威信息的發布,對事件的平息起到了關鍵作用。
3月17日,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辟謠后,傳統媒體開始跟進報道。鍵入“謠鹽”關鍵詞,共有新聞報道442篇,這說明在政府部門介入后,傳統媒體的辟謠報道量大幅增加,既體現了傳統媒體“黨和政府喉舌”的角色,也表明該謠言的影響范圍非常廣泛。而3月17 - 20日,微博上關于此事件的辟謠信息有103824條。
18日晚,各地的“搶鹽風波”逐漸趨于平靜。有網友通過編段子等方式來調侃搶鹽行為。例如,有網友在微博上寫道:“本飯店特別推出‘齁(hou)死你’超值碘鹽防輻射鹵肉飯套餐,只需98元,送一瓶碘酒。”“家樂福超市咸魚攤位邊上出現了四位保安,以防止隨意舔魚的行為,保安氣憤地說,昨天好好的四條大咸魚硬是被舔成了淡水魚。”在眾多調侃段子的背后,是網友對“搶鹽”這一不理性行為的嘲諷。這些調侃段子得到了大量轉發,它們的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辟謠,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風,要理性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