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科學事業的卓越領導者和組織者,對中國科學事業,特別是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他是我國核物理的奠基人,在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9位直接受教于他。
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先后培養了王淦昌、錢三強、錢偉長、彭桓武、楊振寧、李政道、傅承義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
他就是我國杰出的物理學家、教育家,吳有訓。
1897年,吳有訓出生于江西高安。
吳有訓年輕時
1920年,畢業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來的國立東南大學)。
1921年,吳有訓考取了江西官費留美生,赴美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次年成為康普頓教授的第一批研究生,從一開始就與康普頓教授一起進行X射線的研究。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諾貝爾獎的提名本來是康普頓教授和吳有訓兩個人,“康普頓效應”差點成了“康普頓—吳有訓效應”,吳有訓被導師告知提名后卻婉言拒絕,表示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因此,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康普頓1927年獲得諾貝爾獎,他從來沒有忘記吳有訓在此項重大發現中的巨大貢獻,晚年還贊譽道:“吳有訓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兩個學生之一,他本也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6年秋,吳有訓回國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他詳細地闡述了實現學術獨立的學術途徑和方法——通過一個一個學科的獨立來實現大學和國家的學術獨立,逐步形成了“吳有訓大學教育思想”,老清華物理系因此獲得了“跨越式”發展,人才輩出:為中國培養出包括“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和 “八六三”計劃倡導者在內的著名學者和科學家群體。
他因材施教,指導多屆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指導王淦昌測量清華周圍每天的煤氣以及變化的強度。引導有文學強項的錢偉長棄文從理,成就他“要學造飛機大炮”,以振興中國軍力,來抗擊日本侵略的遠大理想。說服楊振寧改化學專業為物理專業,使其最終因不懈努力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錢三強因仰慕吳有訓的物理才學,從北大轉學至清華,并由化學專業轉為物理研究,最終成為中國“兩彈之父”。
1928年8月,吳有訓任清華大學教授,擔任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實驗室,進行中國國內X射線問題的研究。
吳有訓個子很高,有1.9米,他的品格也一樣很高,是一位寬厚長者。他很關心學生和教授們的學習以及生活。他曾破例給錢偉長轉系的機會,并給了錢偉長一本詞典,告訴他學習方法,如果不懂,可以先背下來,這對錢偉長的成長,幫助很大。
1936年4月,吳有訓被德國哈雷(Halle)自然科學研究院推舉為該院院士,成為第一位被西方國家授予院士稱號的中國人。
1945年10月,吳有訓任中央大學校長。
1950年5月,被任命為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即后來的原子能研究所)。
同年12月,吳有訓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由于院長郭沫若并非科學家,因此吳有訓就成了實際上的中科院主要領導者。
從此以后,一直到1977年逝世,吳有訓在中科院工作了27年,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奉獻給了這項事業,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5年,吳有訓被選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
同年錢三強回國,在上海短暫停留后,前往北京。吳有訓率領周培源等一大批科學家,到北京火車站迎接。
左一錢三強 左二周培源 右一吳有訓
1956年,吳有訓主持制定數理化等基礎學科“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并提前完成。
該規劃深刻影響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要優先重點發展哪些領域。
1958年,吳有訓當選為中國科協副主席。
吳有訓是我國核物理的奠基人,一個注定被銘記的名字。他主持創建我國最早的核物理實驗室,編撰我國最早的核物理教材,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新中國的中堅力量。在23位“兩彈一星”元勛的隊伍中,有9位科學家直接受教于吳有訓。
盡管他本人并沒有直接參與到原子彈研制工作,但是他曾指導我國第一座鈾礦山的開采,作為首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培養了大批人才(錢三強是第二任所長)。
在一次私下聚會上,他深情地說道:“是我的學生們為我圓了夢,我要謝謝他們。”
1977年11月30日,吳有訓在北京和平門東大街的家中去世,享年80歲。
在他去世后,國家設立了吳有訓物理獎,是為紀念中國物理學界五位老前驅所設立五種物理獎之一,目的是獎勵在原子核物理領域取得重大成果的個人或在科學技術上做出突出貢獻的物理學家。
1988年,我國發行了第一批科學家郵票,有四位科學家上榜,吳有訓位列其中,其他三位分別是: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
郵票上的吳有訓
如今,在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中,吳有訓與嚴濟慈、華羅庚等科學巨匠一起,并列名人堂。
2020年1月15日,被授予核工業功勛獎章。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