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幼時隨父母遷至廣西上思。年少時曾為雇工。咸豐七年(1857年)參加天地會起義。同治三年(1864年)率二百余人加入吳亞忠部。1866年,以七星黑旗為隊旗,創建黑旗軍。同治六年(1867年)入越南,進據保勝,擴充隊伍。同治十二年(1873年)應越南國王邀請率黑旗軍抗法,擊斃法軍頭目安鄴,因功被越王封為興化保勝防御使。光緒九年(1883年)再次援越抗法,在河內城西擊斃法軍統帥李維業,越南國王授其英勇將軍、加授武毅將軍,加賞一等義良男爵,特旨補授三宣提督。中法戰爭爆發后,受清朝政府收編,以記名提督在中越邊境抗戰,率軍連創法軍,與滇軍共創臨洮大捷,收復廣威,馮子材部亦同時取得鎮南關大捷,扭轉戰局。中法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唯一沒有以割地賠款而結束之戰。戰后被調回國,授建武將軍、加授建威將軍、特授廣東南澳鎮總兵。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劉永福奉命幫辦臺灣軍務,駐臺南。次年(1895年)在反割臺戰斗中,被推舉為全臺抗日首領,在彰化、嘉義等地抗擊日軍,九月因糧盡援絕,棄軍內渡廈門。后曾任廣東碣石鎮總兵。辛亥革命爆發后,曾應胡漢民之請任廣東民團總長,不久便辭職回鄉。民國六年(1917年)1月9日,劉永福去世于欽州,享年80歲。
劉永福因抗法援越和抗日保臺的功績受到推崇贊譽,被譽為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民族英雄。
劉永福故居名“三宣堂”,位于欽州市板桂街10號(古稱下南關)。故居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占地面積22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多平方米,大小樓房119間,屬于典型的清代中后期南方庭院建筑,是欽州市現存最宏偉、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中間主座,坐北朝南,為三進式結構,高14米。主座東、西、北三面有廂房圍繞,各廂房互通,圍墻四角修建有炮樓。主座、廂房和炮樓墻上都密布槍眼,東、西、北廂房還有夾墻暗道,主座前是一個寬闊的廣場,主座、廂房與炮樓的槍眼遙相呼應,構成一個嚴密的防御體系。除主座外,有頭門、二門、倉庫、書房、客廳、傭人房、馬房等一批附屬建筑以及戲臺、花園、菜園、魚塘、曬場等設施。頭門東臨欽江,有醒目的“三宣堂”大字橫匾。劉永福當年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為“三宣提督”,主管越南宣光、興化、山西三省軍事?!叭谩钡拿菫榱思o念這段光榮歷史。門兩邊的對聯是:“枝棲古越,派衍彭城”。進頭門,經過30多米的龍眼香樟過道,便是一座兩層樓房的二門。門頂懸掛著“建威第”的金字大匾,配以“恩承北闕、春滿南天”的對聯。二門內是開闊的廣場。廣場南面是一個巨大的照壁,上書“星郎朗日”,字體圓潤灑脫。故居規模雄偉,布局嚴謹,裝飾精巧,富麗堂皇。這座精心設計,能戰能守、可退可藏的城堡式官邸,是研究劉永福歷史處境和軍事思想不可多得的珍貴遺產。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