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國際舞臺上,中美關系無疑是最為關鍵且復雜的雙邊關系之一。目前來看,中美之間的沖突大于合作,但在沖突之中又離不開合作。而引發沖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中美兩國政治制度存在顯著差異。美國的精英群體或許自認為是自由民主的代表,因而有一種高高在上、對其他國家喜歡指手畫腳的良好感覺。比如,他們覺得中國應當采用美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認為中國人應該接受他們的宗教教義。
然而實際上,中國全盤接受美國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可能性并不大。以宗教為例,早在兩千多年前,像孔子這樣的民間學者就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以及“仁者愛人”這樣的人道原則。從那時起到現在,經過兩千多年的社會文化傳承,如今大多數中國人在信仰方面秉持著“非宗教”的態度。
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是明確提出立國的意識形態原則就是非宗教化,同時也尊重所有個人的宗教信仰。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更是明確提出“無神論”的鮮明觀點。因此,如果有人想讓如今接受了普遍科學文明教育的中國人民去接受誕生于兩千年前的宗教,這個可能性是不大的,也是反歷史的。
第二段內容,中美兩國之間經濟的沖突。美國在創新、技術、科學,尤其是原創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美國作為一個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人才的聚集地,天然的具有創新優勢和科學研究優勢,以及相應的教育優勢。
同時,美元作為一種全球性的強勢貨幣,美國不斷的利用美元的發行權,繁榮美國經濟,化解美國金融危機,也擴大了美國政府的債務。美國政府不斷的增加政府自身的債務,以至于巨額的債務利息和債務本金,已經成為美國政府和國家的沉重負擔。這是美國的問題。
中國,最近幾十年的面向全球的改革開放,對內采取靈活的市場經濟政策。這就使得中國的民營企業迅速的崛起。今天,中國的企業已經全面的走向了世界,全面的融入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中國人非常重視后代的教育,重視儲蓄,重視安全的理財政策,同時再加上中國人普遍的勤勞的工作態度,這就使得中國目前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體量最大的制造強國。
這樣一來,中國同美國在所有的行業都產生了某種合作與競爭的關系。而在美國看來,這對美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產生了挑戰,甚至有可能動搖美國在全球的霸權。所以美國采取各種方式,包括非經濟的方式,應對來自中國的全面經濟競爭。這就使得目前的中美在經濟領域的競爭,摻雜了經濟以外的各種因素的競爭——這樣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第三點,美國聯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來應對中國對美國發起的競爭和挑戰。同時呢,中國也是在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來實現中國的長期穩定發展,贏得一個穩定的和平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中美關系就不只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而出現了某種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聯盟之類的關系。
美國盡可能利用自身的軍事,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地位,組建國際聯盟對中國進行更加強有力的競爭,或是遏制中國的發展。而中國也盡可能的基于“平等協商,互利互惠”的總原則,盡可能爭取世界上愿意同中國平等相待、平等貿易、平等交流的國家和地區,達成和促進全球性的多邊深度合作。
這些國際關系方面的戰略和行動,也反映在聯合國事務上,也反映在目前正在發生的局部暴力沖突中,包括俄烏戰爭,以巴沖突,以及其他一些地區沖突。這些方面都可以反映出中美兩個國家的主張、利益、實力和影響力。
我作為一個當代中國人,親身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發展和崛起的過程。我不是美國公民,自然沒有義務為美國唱贊歌,在這里我特別要表達的是我對中國的期望。我期望中國政府和人民,作為一個在二戰以后建立起來的新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應該發揚建國的先驅們提出的合理主張:始終虛心學習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優秀文明成果和先進科技,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所有被時間和實踐驗證了的造福最廣大人民的那些好做法,同時堅持全球自由貿易,自主創新,堅持實行全體人民的民主和自由。在國際關系中,堅持獨立自主,全面對外開放改革,始終恪守人人平等的原則,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堅定踐行不同群體之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的原則,致力于建設全球社會和平發展的天下一家的美好社會形態。
(甘古德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