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問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前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載“于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后,鄭和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鄭和船隊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船隊到達各國,大多受到歡迎。船上裝載著大量金銀財寶,以絲綢和瓷器最受當地人喜愛。他們從各國換回珠寶、香料和藥材等特產。船隊返航時,許多國家的國王和使者,往往搭乘他們的船只,前來中國訪問。鄭和的遠航,展示了中國當時高度發展的航海技術與造船水平,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加深了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許多亞非國家還保留著鄭和的遺跡。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