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馬桂元對馬三立的那番話——“你是馬德祿的兒子,就不能是半瓶醋”,猶如一記重錘,在相聲歷史的長河中敲響了獨特的聲音。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在相聲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他的兒子,馬三立承載著家族的榮耀與期望。馬桂元的這句話,既是鞭策,也是激勵。在那個相聲藝術蓬勃發展卻也競爭激烈的年代,它促使馬三立不斷打磨技藝,力求成為一名技藝精湛、全面的相聲藝人。也正是從那時起,馬三立踏上了為相聲事業拼搏一生的道路,開啟了一段屬于他的傳奇之旅。
標題:1929年,馬桂元對馬三立說:你是馬德祿的兒子,就不能是半瓶醋
引言:
世人皆知馬三立是相聲泰斗,卻鮮有人知他年輕時曾被大哥馬桂元打得渾身發抖。1929年的一個夏夜,15歲的馬三立如往常一樣磨磨蹭蹭地往家走,生怕回家太早又要面對大哥的拳頭。然而這天晚上,馬桂元卻一反常態,沒有動手,而是語重心長地說:"桂福,你是馬德祿的兒子,既然要吃相聲這碗飯,就不能是半瓶醋。"這句話,成為馬三立一生的轉折點。究竟是什么樣的際遇,讓這對性格迥異的兄弟,一個成為嚴厲的師長,一個成為相聲大師?馬氏兄弟之間,又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馬氏家族的藝術淵源
馬氏家族在京津曲藝界的根基,要從馬三立的祖父馬誠方說起。1875年,馬誠方帶著一部《水滸傳》從河北武清來到北京城,在天橋一帶說書。那時的天橋是北京最熱鬧的說書市場,能在這里站穩腳跟著實不易。馬誠方憑借獨特的說書方式,將評書與地方民間故事相結合,讓聽眾耳目一新。
1882年春節前夕,馬誠方在天橋遇到了一位落魄的評書藝人。這位藝人生病在身,無錢醫治。馬誠方不僅資助了他,還將自己積攢的大量《水滸傳》說書底本借給他使用。誰知這一舉動,讓馬誠方在北京評書界收獲了口碑,不少藝人都愿意與他交流,分享書目。
馬誠方的兒子馬德祿自小跟隨父親學藝,但他對相聲更感興趣。1890年代初,年僅十三歲的馬德祿拜入"相聲八德"之一的張德志門下。馬德祿天資聰穎,很快就掌握了相聲的各種功法。他擅長模仿各地方言,尤其是對東北話的模仿堪稱一絕。1895年,馬德祿在天津三不管地帶設攤賣藝時,一口地道的東北話讓當地的東北商人以為他是自己人,給了他不少照應。
1898年,馬德祿憑借《芝麻官》這個相聲段子在天津打響名號。這個段子講述一個不學無術的芝麻官審案的故事,馬德祿將其中的七個角色演繹得惟妙惟肖,一人分飾多角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一年,他被推舉為"相聲八德"之一,成為京津兩地最年輕的"德字輩"藝人。
馬德祿成名后并未放松,反而更加刻苦鉆研。他經常與其他"德字輩"藝人切磋技藝,不斷改進自己的表演方式。1900年代初,他創新了傳統的"論"字類相聲,將其與生活趣事結合,創作了《論菜價》《論節氣》等新段子,深受觀眾歡迎。
1911年,馬桂元出生時,馬德祿已經在天津站穩了腳跟。他除了在小園子說相聲,還經常被請到富商大戶家里演出。馬德祿將父親馬誠方的說書藝術和自己的相聲技巧融會貫通,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這種風格后來被馬桂元繼承,并傳授給了馬三立。
馬氏家族的藝術傳統還體現在對藝德的堅持上。馬誠方常說:"說書靠的是口,立身靠的是德。"馬德祿也經常教導兒子們:"做藝人要先學做人。"這些家訓對馬桂元和馬三立的藝術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馬氏相聲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馬桂元的苦心栽培:從打罵到諄諄教誨
1929年的天津,正值相聲藝術的黃金時期。馬桂元已經在天津衛成為小有名氣的相聲藝人,而馬三立卻整日游手好閑,與一群玩伴在街頭巷尾廝混。馬桂元對弟弟的懶散態度十分不滿,常常對他拳打腳踢。在外人看來,這是一種粗暴的管教方式,但實際上馬桂元是在延續父輩的嚴格教導傳統。
馬桂元從小就受到父親馬德祿的嚴格訓練。每天清晨,他必須在天還沒亮時就起床練功。馬德祿要求他站在院子里,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說話吐字。冬天的天津寒風刺骨,馬桂元的嘴唇凍得發紫,但只要發音不準確,就要繼續練習。這種訓練方式看似殘酷,卻讓馬桂元掌握了扎實的基本功。
1927年,馬德祿去世前將馬三立托付給馬桂元。作為長兄,馬桂元深知肩上的責任。他決定用同樣的方式教導馬三立。每當馬三立說相聲時發音不準,馬桂元就會用戒尺打他的手心。有一次,馬三立在演出時將"虎落平陽"說成"虎落平洋",馬桂元當場就給了他一個耳光。這種嚴厲的教導方式雖然讓馬三立吃盡苦頭,但也讓他逐漸養成了認真對待藝術的習慣。
1930年春節前夕,馬桂元帶著馬三立去天津的各個茶館演出。在演出間隙,馬桂元總是讓馬三立認真觀察其他藝人的表演。他告訴馬三立:"看別人演出不是為了模仿,而是要學習他們的優點,融入自己的表演中。"馬桂元還特意帶馬三立去聽京劇名角兒梅蘭芳的演出,讓他學習如何運用聲音的抑揚頓挫來表達情感。
馬桂元的教導不僅限于藝術技巧,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他要求馬三立每天早上必須到茶館幫忙擦桌子、倒茶水,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遇到前輩藝人時,必須恭敬有禮。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實際上是在教導馬三立如何在藝術圈里立足。
1931年夏天,馬三立第一次獨立演出。在臺上,他將《學鴨子》這個相聲段子表演得惟妙惟肖,贏得觀眾陣陣掌聲。演出結束后,馬桂元沒有表揚他,而是指出了他表演中的細節問題,比如某些動作不夠到位,某些詞語的發音還需改進。這種嚴格的要求讓馬三立不斷進步。
馬桂元還特別注重教導馬三立創新的重要性。他告訴馬三立:"相聲不能一成不變,要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在馬桂元的影響下,馬三立開始嘗試創作新的相聲段子,將傳統相聲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這種創新精神后來成為馬三立藝術風格的重要特征。
到了1932年,馬三立的表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他不僅能夠熟練運用各種相聲技巧,還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這時的馬桂元終于放松了對弟弟的嚴格管教,轉而以平等的態度與他探討藝術。這種轉變標志著馬三立從學徒成長為真正的藝人。
三、艱難歲月中的兄弟情誼
1933年至1945年間,天津的相聲藝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日軍占領天津后,文藝演出受到嚴格管控。馬桂元和馬三立這對兄弟在這段艱難時期互相扶持,共同維系著馬家相聲的傳承。
1933年秋天,天津的茶館生意日漸冷清。馬桂元帶著馬三立轉戰各個碼頭區域演出。他們在碼頭附近支起簡易棚子,為來往的碼頭工人和商販表演。有一次,日本憲兵突然檢查演出內容,馬桂元立即將原定的諷刺時政的段子改成了《學外國話》,用滑稽的方式模仿各國口音,化險為夷。從那以后,兄弟倆養成了隨機應變的本事。
1935年,天津發生嚴重水災,許多劇場被迫關門。馬桂元和馬三立只得到各個難民安置點義務演出。雖然沒有報酬,但他們堅持用相聲給災民帶來歡樂。在一次演出中,馬三立即興創作了一個《算賬》的段子,講述災民互幫互助的故事,引起強烈共鳴。這次經歷讓馬三立深刻理解了相聲與民眾生活的密切關系。
1937年,戰事加劇,演出場所更加稀少。馬桂元和馬三立不得不分頭尋找機會。馬桂元在天津南市一帶找到了幾家愿意長期合作的茶館,而馬三立則到北市場一帶發展。兄弟倆約定每月初一十五見面交流近況,分享各自的演出經驗。在這期間,馬桂元發現了幾個很有潛力的徒弟,而馬三立也開始嘗試創作新段子。
1940年,天津文藝界遭受重創。許多藝人為了生存改行做小生意,但馬氏兄弟堅持繼續表演。他們將傳統相聲段子改編成更加通俗易懂的版本,以適應新的觀眾群。馬桂元創作了《賣布頭》這個新段子,巧妙地將市井生活與相聲藝術結合起來。馬三立則改編了《打燈謎》,將其中的文字游戲發揮到極致。
1942年的一個寒冬,馬三立生了一場大病。馬桂元變賣了自己珍藏的戲服給弟弟求醫。在馬三立養病期間,馬桂元一個人要跑三個場子演出,常常累得聲音嘶啞。等到馬三立康復后,兩兄弟的感情更加深厚。他們開始合作演出,創作了《對春聯》《夸住宅》等新段子,在艱難時期仍然保持著相聲藝術的創新。
1944年,馬桂元和馬三立在一次演出后被日本憲兵盤查。憲兵懷疑他們的相聲內容含有影射時政的內容。馬桂元主動承擔責任,聲稱是自己創作的段子,讓馬三立得以脫身。這件事之后,兄弟倆更加謹慎,但依然堅持演出。他們將相聲的諷刺性轉向更加隱晦的表達方式,用雙關語和諧音字來表達民眾的心聲。
到了1945年,馬氏兄弟已經在天津相聲界站穩腳跟。雖然生活依然艱難,但他們的藝術造詣在這段時期反而得到了提升。馬桂元的表演更加沉穩老到,馬三立的創作能力也日益成熟。這對兄弟用自己的方式,在戰亂年代守護著相聲藝術的火種。
四、兄弟分道揚鑣:各自走向不同的藝術道路
1946年初,隨著戰后天津文藝界的復蘇,馬桂元和馬三立的藝術發展出現了分歧。馬桂元堅持傳統相聲的表演方式,而馬三立則開始嘗試新的藝術形式。這種分歧最初體現在他們的表演選材上。
1947年春節期間,天津德云茶館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相聲專場。馬桂元選擇表演傳統段子《武門絕技》,展現了扎實的功底和老派藝人的風范。而馬三立則帶來了自創的新段子《火車上的事》,將現代生活場景融入相聲表演中。兩種不同的表演風格在同一個舞臺上形成鮮明對比。
1948年,馬桂元在天津開設了自己的相聲培訓班,專門教授傳統相聲技藝。他要求學徒必須從最基本的功夫練起,每天早上要練習吐字發音。與此同時,馬三立則頻繁往返于北平和天津之間,在各大劇場演出他創作的新段子。他的表演風格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馬氏幽默"。
1949年下半年,馬桂元決定留在天津發展,專注于培養新一代相聲藝人。他在南市開設了一間小茶館,既作為演出場所,也作為教學場地。馬三立則接受了北京曲藝團的邀請,正式調往北京工作。這是兄弟倆首次在地理位置上產生了真正的分離。
1950年,馬桂元的教學成果開始顯現。他培養的學生中已經有幾位能夠獨立登臺演出。他特別注重傳授傳統相聲中的"抖包袱"技巧和語言節奏控制。同年,馬三立在北京的演出事業蒸蒸日上,他創作的《開粥廠》《找堂會》等新段子廣受歡迎。
1951年春節,兄弟倆在北京重逢。馬桂元應邀去北京觀看馬三立的演出。在后臺,馬桂元指出了弟弟表演中過于追求新意而忽視了某些傳統技巧的問題。馬三立雖然認同兄長的觀點,但仍然堅持自己的創新理念。這次交流既顯示了兄弟間的真誠關愛,也體現了藝術追求上的差異。
1952年,馬桂元在天津舉辦了一場傳統相聲專場演出,集中展示了他多年來的教學成果。他的學生們表演了一系列經典段子,展現了扎實的傳統功底。與此同時,馬三立在北京參與了相聲現代化改革的實驗,將相聲與話劇表演手法相結合,創作了《牛胡子》等新作品。
1953年,馬桂元整理編寫了一套相聲教材,詳細記錄了傳統相聲的技法要領和表演規范。這套教材后來成為天津相聲界重要的傳承資料。馬三立則在北京組建了專門的創作小組,致力于開發新的相聲題材和表演形式。
到了1954年,兄弟倆的藝術道路已經完全分開。馬桂元成為天津相聲界公認的傳統藝術守護者,培養了一批基本功扎實的年輕藝人。馬三立則在北京發展出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成為相聲藝術創新的代表人物。盡管藝術追求不同,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為相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藝術道路的終極選擇:馬氏兄弟的晚年歲月
1955年至1962年間,馬桂元繼續在天津堅守傳統相聲陣地。他每天清晨五點準時在茶館開門,為學徒們示范傳統相聲的基本功。一位名叫張德蘭的學徒記錄下馬桂元教授的《大保鏢》《武松打店》等經典段子,這些記錄后來成為天津相聲界重要的參考資料。
1956年夏天,馬三立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創新相聲專場演出。他將傳統段子《賣布頭》改編成《紡織姑娘》,融入了新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內容。這場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但也引發了關于相聲改革方向的討論。馬桂元專程從天津趕來觀看演出,對弟弟的創新給予肯定,同時也表達了對傳統技藝傳承的擔憂。
1957年,馬桂元在天津南市開設了"德聚茶社",專門用于傳統相聲的傳承和演出。他要求所有在此演出的藝人必須精通至少十個傳統段子,并能夠準確運用傳統的"抖包袱"技巧。同年,馬三立在北京組建了相聲創作組,著手編寫新的相聲教材,將現代表演理論與傳統相聲技巧相結合。
1958年,馬桂元的弟子們在天津舉辦了一場傳統相聲匯報演出。演出中展示了《戲單子》《賣棗》等多個經典段子的完整版本。這些段子的詞料、節奏和表演方式都嚴格遵循傳統規范。與此同時,馬三立在北京創作了《游西湖》《坐火車》等新段子,將現代生活題材與相聲藝術完美融合。
1959年初,馬桂元生了一場大病。在養病期間,他口述了大量傳統相聲的表演要領,由弟子們記錄整理。這些資料包括了發音技巧、表情管理、身段運用等各個方面。馬三立得知消息后,立即從北京趕回天津探望。兄弟倆圍坐在病榻前,就相聲藝術的未來發展進行了長談。
1960年,馬桂元的健康狀況有所好轉。他重新開始在德聚茶社授徒,但規模縮小了很多,主要專注于培養幾個特別有天賦的學徒。這一年,馬三立在北京參與了全國相聲演出大會,他的表演獲得了廣泛認可,新創作的《逛公園》更是成為經典。
1961年秋天,馬桂元最后一次登臺演出。他選擇了自己最拿手的《武門絕技》作為壓軸節目,展現了純正的傳統相聲功力。演出結束后,他將自己珍藏的相聲手稿全部交給了最得意的弟子。馬三立特意從北京趕來觀看這場演出,兄弟倆在后臺相對無言。
1962年,馬桂元在天津離世。臨終前,他將一本記載傳統相聲技藝的手抄本交給馬三立,囑咐一定要保護好傳統相聲的根基。馬三立在此后的演出生涯中,始終保持著對傳統技藝的尊重,同時繼續在創新的道路上探索。在他晚年的表演中,既能看到傳統相聲的嚴謹功底,也能感受到現代相聲的活力特色。這種藝術風格的融合,成為馬氏相聲最珍貴的遺產。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