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農村,生活的艱苦程度超乎想象。近日,親耳聽聞一位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農婦講述過往,讓我感慨萬千。那時,農村物質極度匱乏,糧食產量低,一家人常常吃不飽飯,野菜、粗糧成了日常主食。農婦們不僅要操持家務,照顧一家老小,還要和男人們一樣下田勞作。繁重的體力勞動、惡劣的生活環境,讓她們過早地承受生活重壓。田間的風吹日曬,手上的老繭厚了一層又一層。這些農婦們在艱難中默默堅守,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與生活的重擔,她們的故事是那個艱苦時代的真實寫照。
本人老家在廣西桂北農村,這兩天回老家,閑著就和村里兩個老人(一個81歲,另一個79歲)聊天,講起五六十年代農村的苦。一個說到修水利,58~61年的事,他親身經歷。上級給生產隊下任務,冬季去外鄉修水庫,全村大部分勞動力都去,男女都有,沒有報酬,回來記工分,實際沒有意義,上面不拔錢給生產隊。干活的人每天1.2斤米,但去的人餓死了好幾個,我開始不明白有米吃怎么還餓得死人,他說實際應該只1斤米,天天吃青菜,沒一丁點肉吃,油都極少,重體力活,剛吃過飯一會就餓得慌,于是就去找野菜、野生雜糧吃,蕨根、大獨蒜一類,吃多了消化不良就死了,還有人因為營養不良,再生點病,很快就死了,他說親眼看見有人吃潲水!再說說生產隊的情況,一年到頭都要出工,除了下大雨,年底算帳,2~3毛錢一個工,我一直以為這錢是年底分到的現金,但他說不是,生產隊生產的糧食等全部折算成現金,除以全部人工數,才是得出的工錢!也就是說每家分的口糧,是要用工錢去換的!如果家里勞力少(老人、小孩多)的,口糧缺口就會很大,很多小孩只讀一兩年書就沒錢去了。直到八十年代初,農村實行分田到戶,才算是能吃飽,真正日子開始好過,是改革開放。兩個老人都感慨,以前的日子太難了,對比起來,現在的日子好多了,有點不滿的是,現在國家給的養老錢少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