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那風云變幻的歷史舞臺上,清政府的轟然倒塌一直是人們熱議的焦點。蔣廷黻先生曾提出,清政府的滅亡,實則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從內部來看,清朝后期政治腐敗不堪,官場賣官鬻爵成風,行政效率低下,統治階層內部爭權奪利,嚴重削弱了政府的凝聚力和執行力。經濟上,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生活困苦,傳統農業經濟面臨困境,而又未能及時跟上世界工業化的步伐。軍事方面,軍隊腐朽,裝備落后,難以抵御列強的入侵。加之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的對外界了解匱乏,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叩開國門時,清政府已無力回天,只能在自我瓦解中走向終結。
同盟會的首領原來想在長江一帶應該有好幾年的預備工作,然后可以起事。但四川、湖北、湖南爭路的風潮擴大以后,他們就決定在辛亥年(宣統三年,1911年)秋天起事。發難的日期原定舊歷八月十五日,后因預備不足,改遲十天。卻在八月十八日,革命黨的機關被巡捕破獲,黨人名冊也被搜去。于是倉促之間定八月十九即陽歷十月十日起事。
辛亥武昌起義的領袖是新軍的下級軍官熊秉坤。他率隊直入武昌,進攻總督衙門。總督瑞澂當即不抵抗出逃,新軍統制張彪也跟他逃,于是武昌文武官吏均棄城逃走,武昌便為革命軍所據。革命分子臨時強迫官階較高,聲望較好的黎元洪做革命的都督。
武昌起義以后,一個月之內,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蘇、貴州、浙江、廣西、福建、廣東、山東十三省相繼宣布獨立,并且沒有一個地方發生激烈的戰爭。清政府的滅亡,不是革命軍以軍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各獨立省選派代表,制定臨時約法,并公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我們這個古老的帝國,忽然變為民國了。
清政府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請袁世凱出來挽回大局。這種臨時抱佛腳的辦法是不會生效的。袁世凱替清室謀得的不過是退位以后的優待條件,為自己竊得了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總統的地位。
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政府,這是革命唯一的成績。清政府打倒了以后,我們固然掃除了一種民族復興的障礙,但是等到我們要建設新國家的時候,我們又與民族內在的各種障礙對面了。
以上節選自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過去很多年,但凡要我推薦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書目的,我都沒有忘記推薦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
不僅因為這本小冊子只有幾萬字,文字清新優美,敘事明白流暢,而且因為蔣廷黻在這本書中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近代史。我們可以不完全認同他的分析,但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的講述有助于重新認識近代中國,重新理解一個國家曾經走過的路。
1938年春,蔣廷黻結束了兩年駐蘇聯大使任期。一個閑暇時間段,使他有機會表達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整體看法。他那時住在漢口,身邊并沒有多少圖書,但是他的寫作念頭卻越來越強烈,抑制不住。
于是他在沒有多少參考書的情形下,幾乎完全憑著記憶,一鼓作氣寫完了這部《中國近代史》,表達了他對之前整整一百年歷史的系統看法,為當時正在進行的中日戰爭提供了一個全新觀察視角和思考方向。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敘事與我們今天所接觸的近代史有著很大不同,他沒有像后來的學者那樣悲情敘事,講述一個國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沉淪的遭遇,而是從世界大勢,以全球眼光講述中國現代化的發生、發展的歷史。
我們現在當然不能說蔣廷黻的見識一定比“半殖民地半封建說”高明,但也很顯然,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敘事證實了歷史學是一門主觀性最強的學問,歷史學不僅需要勤奮,而且需要天才,需要不一樣的解讀。歷史的魅力在于歷史學家憑借自己的智慧常說常新,在于從歷史經驗為大眾提供啟示。
可是,有很長時間,蔣廷黻這些觀點受到嚴厲批判,直至結束了十年夢魘,大夢初醒,重新開始,學術界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重新關注了蔣廷黻和他的《中國近代史》。
只是,由于歷史條件限制,自從1987年岳麓書社大陸重印第一版,直至十年后1996年民國學術經典文庫版,又過十年2006年江蘇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團結出版社等多種版本,其實都悄悄刪掉了一些重要內容。
其實,按照蔣廷黻所傳承的新史學歷史觀,新史學就是要參與歷史創造,而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和研究。如此刪除,恰恰刪掉了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的學術靈魂,刪掉了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意思。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