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意義非凡,今年是其會師88周年。長征,那是一段血與火交織的歷史,紅軍戰士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跨越千山萬水,歷經無數艱難險阻。三大主力會師更是長征勝利的重要標志,象征著革命力量的大團結。如今,重走長征路,是對那段崢嶸歲月的深情回望。每一步路程都承載著先烈們的英勇與犧牲,每一處遺跡都訴說著當年的烽火故事。我們銘記這段歷史,不僅是緬懷先輩,更是要從長征精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砥礪前行,書寫屬于我們的壯麗篇章。
作者: 宋歌
88年前的今天,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為了慶祝鐵流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偉大勝利。
在三大紅軍主力會師地會寧,
建立了紅軍會師紀念館、紅軍會師樓 、 紅軍會師紀念塔 、 紅軍長征將帥碑林 ,
復制了紅軍總司令部、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司令部舊址原貌,
見證了紅軍彪炳人類歷史的軍事奇跡,
鑄就了可歌可泣的紅軍長征精神,
史詩般鐫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銘記輝煌歷史,信仰根植于心。
宋歌重走長征路,輝煌記憶在心間。
第一站: 紅色故都瑞金于都
伴隨著江西民歌《十送紅軍》,
我踏上了紅色故都瑞金的土地。
提起一瓶甘甜的紅井水,
走進葉坪革命舊址群,
撫摸著“長征渡口”四個耀眼的石刻,
尋訪回望紅軍長征出發地。
1934年10月17日,
贛南于都河,紅旗飄揚,號角聲響徹云霄。
"長征第一渡″,
中央紅軍在這里開啟了偉大的遠征一一兩萬五千里長征。
第二站: 血戰湘江 (1934年11月27日一12月1日)
廣西全州、興安間,湘江之戰,生死存亡。
博殺驚天地,英雄泣鬼神。
中央紅軍連續激戰5晝夜,
突破了敵人第四道封鎖線,
鮮血染紅了滔滔湘江水。
紅軍出發時的86000人,
經過此戰銳減到3萬余人。
突破重圍英壯烈,忠魂堆堵岳王堂。
傷亡之慘烈令人淚奔。
當地百姓“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魚。”
獅子山上祭忠魂,
湘江河畔永銘記。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紀念館》館長尹湯懷、紅色女詩人宋歌
手棒《紅色詩篇》感念鐵血師長陳樹湘的英雄壯舉
“掩護中央過大江,五千將士筑人墻。
阻擊慘烈空前古,明志為國自斷腸。”
視頻加載中...
第三站: 突破烏江天險 (1935年1月1日一6日)
縱橫天下路,難過烏江渡。
“一場會議開兩年″的猴場會議,
偉大轉折的前夜,
黨中央決定突破烏江天險。
為紅軍贏得寶貴的休整時間,
為遵義會議的召開、黔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
甕安縣江界河
絕壁高聳、江水湍急,
18勇士竹筏偷渡、洶湧巨浪瞬間吞沒。
紅軍戰士不畏浪急風高,
明暗碟石,
每秒流速兩米余勇架浮橋。
"軍中神人"石長階,提出妙計制竹筏。
烏江天險重飛渡,紅軍勇士破合圍。
第四站: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一1月17日)
1935年1月7日,
紅軍占領了遵義城。
為確保主力部隊休整、遵義會議的安全,
1月9日,
紅軍從關南發起總攻,迅猛殺上婁山關,
贏得了長征以來的首次大捷載入史冊。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憶秦娥·婁山關》豪邁詩篇名揚中外。
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
1月1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舉世聞名。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
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
確立了毛澤東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遵義會議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
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
茫茫霧海,遵義會議如同燈塔,
照亮了毛澤東的領航之路,堅不可摧。
遵義會議,偉大轉折,
撥正了革命的航向,
讓紅軍重新找到了前進的道路。
毛澤東的領導,如明燈照亮前方,
引領著戰士們走向勝利的彼岸。
視頻加載中...
第五站: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29日一3月22日)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
貴州省遵義習水縣土城古鎮赤水河畔
“紅影一曲伴清風,赤水流波千古韻。
燈火萬家輝月色,銀河倒映一天星。”
1935年1月29日,中央紅軍入土城。
渾水溪口架浮橋,悄然西渡赤水河。
二渡太平、二郎灘,折回貴州茅臺鎮。
四渡太平、二郎灘,長驅北上奔抗日。
避實就虛運動中,以少勝多贏戰斗。
迂回穿梭川、黔、滇,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出奇兵,得意之筆美名揚。
時至今日老鷹石,
還在講述紅軍神渡赤水河傳奇。
紅軍橋上紅旗飄,紀念塔上立豐碑。
第六站: 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一9日)
“金沙江水響叮當,常勝的紅軍來渡江。”
紅一軍團巧化裝,扮成"中央軍”騙頑敵。
一天智取三縣城,祿勸、武定、和元謀。
調虎離山襲金沙,隱真示假、智取皎平渡。
七只木船爭分奪秒,七天七夜2萬紅軍神渡金沙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紅色大字耀眼亮。
紀念廣場人群攢動,英雄事跡四海傳。
第七站: 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4日一6月2日)
岷江支流大渡河,水湍急,山峭聳。
紅軍強渡大渡河,指揮樓里發指令。
擊潰川軍兩個連,快速占領安順場。
二發炮彈顯神威,命中目標炸碉堡。
十七勇士突擊隊,密集炮火擋不住。
不怕犧牲、英雄壯舉沖向河對岸,
控制渡囗,破滅“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
"紅軍渡”近距離感受偉人英明,
紅軍將士所向無敵。
視頻加載中...
第八站: 飛奪瀘定橋
“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
一首凝固在大渡河上的英雄史詩!
1935年5月29日,
紅軍北上大渡河,
一天一夜跑完240里,
創造了世界陸軍徒步行軍的記錄,
只為拿下瀘定橋。
紅4團22名勇士組成敢死隊,
冒著密集的子彈,
在13根光禿的懸空鐵索上臥射前進。
江水奔騰,鐵索搖晃。
勇士們毫不畏懼,奮勇向前。
兩個小時激戰中,
奇絕驚險奪取瀘定橋,
用生命鋪就了通往勝利的橋梁,
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戰爭奇跡,
為中央紅軍北上抗日打開通道。
“紅色名城”四川瀘定縣,
我參觀了以楊成武將軍命名的學校——瀘定縣成武小學,
向成武小學校長楊開錦贈送《紅色詩篇》一書,
并于瀘定縣文物研究所所長葉丹合影留念。
視頻加載中...
視頻加載中...
第九站: 翻越夾金山 (1935年6月12日一18日)
四川雅安寶興縣邛崍山脈夾金山,
4114米的埡囗,山高而陡、終年積雪、冰雹風雨、飛沙走石。
"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紅軍用刺刀、鐵鏟在雪地上挖踏腳孔,艱難前行。
衣單、赤腳、缺糧、缺氧,胸口壓千斤。
餓了,啃樹皮;渴了,喝雪水;冷了,嚼辣椒。
風雪卷來,冷徹肌骨,稍有不慎凍餓長眠。
"加油!爬過大山就是勝利!″大家互相鼓勵著。
夾金山高,高不過紅軍戰士頑強的意志。
七天七夜,終于翻過了高與天齊的夾金山。
紅軍長征在這里翻開了新的一頁。
我沿著紅軍的足跡,疲憊不堪、氣喘如牛地登上山頂,
巧遇四川長征干部學院部分學員,
暢談長征精神,合影留念。
第十站: 懋功會師
紅軍都是英雄漢,千難萬險不怕難。
"一、四紅軍把師會,生死相見彌足貴”。
1935年6月18日,
四川阿壩州懋功縣(今小金縣)達維紅軍會師橋,
工農紅軍第一、四方面軍在此相聚。
這是用鐵的意志和血的犧牲換來的偉大會合。
中央紅軍從長征開始,
經歷八個月征戰,
突破烏江天險、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終于與另外一支紅軍隊伍在達維小鎮會合。
旭日東升兩軍會師,“同樂聯歡會”獻禮載功勛。
團結友誼、煥發斗志,
不畏艱險、勇敢奮進,
星星之火,永不熄滅。
。
第十一站: 走過水草地 (1935年8月21日一27日)
高原草原濕地,泥濘不堪,沼澤密布。
紅軍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
從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鳥獸絕跡、人煙荒蕪、充滿神秘的水草地。
跳著草甸走,生怕陷泥沼。
淺處沒膝,深處沒頂,一步一探路。
餓了,吃草根、嚼皮帶;渴了,飲雨水、喝馬尿。
凍餒交加、相互扶持、步履堅定向前進。
草地“紅軍墳”,數也數不清。
紅軍將士不退縮,
終于走出茫茫草海,
到達草地的盡頭班佑、巴西地區。
我踏階609級,
登頂海拔3100米的元寶山,
仰望山頂“中華第一金碑″主碑上紅軍戰士的英雄形象,
心潮激蕩……
巴西會議,繼續北上。
班佑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
九大元帥過草地的碑文已烙上歲月的印記。
眼前牦牛遍地,珍珠般散落在肥美的草地,
早已褪去了當年人跡罕至,荒涼兇險的樣貌。
視頻加載中...
第十二站: 激戰臘子口險關
“峭峰插云一線天,隴蜀千嶂狄道連。”
岷山山脈甘肅迭部臘子口,
甘川之咽喉,易守難攻。
懸崖峭壁間夾著窄窄的山溝,無路可通。
兩壁中間橫貫一條臘子河,
水流湍急,
河上只有一座木橋連通。
1935年9月16日近黃昏,
秋風夜雨臘河吼,臘子口上神兵降。
開路先鋒紅四團,橫掃頑敵立功勞。
小戰士云貴川,百丈懸崖當云梯,側翼攀緣絕壁炸碉樓。
峽谷沖殺、硝煙四起、正面強攻、殺聲震天。
刀山火海擋不住,勇猛砸開臘子口。
攻克臘子囗,打通北上路,
掃除紅軍長征最后一道障礙。
我手捧《紅色詩篇》,激情滿懷,高聲宣講臘子囗紅軍戰斗的故事。
第十三站: 會寧大會師
1936年10月22日,
紅軍三大主力第一、二、四方面軍,
歷經艱難跋涉、沖破重重險阻、斬關奪隘,
終于在甘肅會寧勝利大會師。
大會師,紅旗飄,歌聲亮。
“三軍過后盡開顏”。
三塔環抱如巨人 ,頂天立地振軍威。
浩氣長存天未遠,舍生忘死立紅光。
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畫上句號,
中國革命開啟了嶄新篇章。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它見證了紅軍的勇敢和堅韌,
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和頑強。
用生命肩負著拯救民族的重任,
捍衛著堅如磐石的革命信仰。
長征,是一部英雄的史詩,
是用腳步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悲壯的樂章。
長征二萬五千里,超過六百次戰斗。
平均每前進1公里就有 3至4名戰士倒下。
平均每13個參加長征的將士,
只有1人活著到達目的地。
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險峰,革命理想高于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長征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屹立在中華大地。
2023年6月26日,
我再一次登上萬眾矚目的革命圣地一一延安寶塔山。
放眼望去:
楊家嶺的燈火,棗園的窯洞,王家坪的石桌,延安革命紀念館……
長思英烈凌云志,征戰萬千頌延安。
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
換來今日山河無恙,歲月靜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
長征精神鼓舞著我們后來人,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昂揚奮進,砥礪前行!
注: 宋歌,百首七言絕句《紅色詩篇》一書作者。
沿著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獨立自主走完萬里長征的紅色女詩人。
△聲明:本文原創,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刪除。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誠摯歡迎點贊、關注、分享、轉發。后續持續更新,歡迎閱讀。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