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眾多熱點話題引發廣泛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朱征夫提出的一項建議備受矚目,他建議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中增設“身份證電子郵箱”模塊。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是重要的基礎性系統,關乎著每個公民的身份認證與信息管理。增設“身份證電子郵箱”模塊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不僅能為公民提供更便捷、安全的通信渠道,也有利于提升政務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讓信息傳遞更加高效精準。此建議一旦落實,將在數字時代為公民生活和社會治理帶來新的變化,值得深入探討和關注。
3月9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代表小組會議,審議最高法、最高檢工作報告。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監事長朱征夫接受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專訪表示,建議全面推行“身份證電子郵箱”的電子送達方式,修訂電子送達法律規定、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從根本上解決“送達難”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監事長朱征夫 代表供圖
>>>立案數量日益增多
單靠傳統線下送達方式已無法滿足審判工作需要
“送達作為民事訴訟中溝通司法機關和案件當事人的關鍵環節,關系到當事人辯論權和訴訟參與權的保障,也影響著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
朱征夫介紹,當前立案登記制度改革后,立案數量日益增多,線下送達成本消耗巨大。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口流動不斷加速,人戶分離成為常態,普遍存在通過戶籍地找不到人的情況。
“因此,單靠傳統的線下送達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發展和新形勢審判工作需要。在此情況下,電子送達應運而生。”
朱征夫表示,電子送達有法律依據。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將電子送達作為法定送達方式之一,規定電子送達之前須經過受送達人同意,受送達人享有程序選擇權,可以選擇其確認收悉的方式接受送達。
2017年《關于進一步加強民事送達工作的若干意見》規定,要在嚴格遵循有關電子送達的使用條件基礎上,探尋新的電子送達方式。
“法院可以建立或者依托統一送達平臺,通過郵件、電話號碼、公眾號等進行送達。”朱征夫指出,從司法實踐看,目前我國已有3500多家法院支持電子送達。截至2023年9月,全國法院使用電子送達的案件1305.55萬件,電子送達率84.43%。然而,目前的電子送達存在適用率不高、送達不成功等問題,“送達難”情況仍待解決。
>>>電子送達存在瓶頸
當事人逃避訴訟更換地址和電話號碼等時有發生
朱征夫歷數目前電子送達方式存在的瓶頸,首先是被動適用,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現有的電子送達均需要受送達人同意,且提供確能收悉的電話號碼并簽署送達地址確認書后方可適用,這就導致目前的電子送達仍然是被動適用。”
實際在法院審判過程中,當事人逃避訴訟、更換地址和電話號碼等情況時有發生,電子送達也無法發揮作用。現有的電子送達只適合能通過電話聯系,提供準確送達地址、積極配合的當事人,只能起到輔助和補充作用。
其次,目前電子送達受眾群體和送達手段具有局限性,難以全面適用
朱征夫直言:“電子送達受眾群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針對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不會電子收文操作,以及對電子送達存在質疑的當事人,電子送達適用率偏低。而且實踐中存在系統送達后,受送達人未點擊查看而使送達不成功的情形,導致一直以來電子送達的價值功能無法實現最大化。”
“電子送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實踐中具體如何操作卻沒有細化的規定。”
朱征夫指出,這使得法院在電子送達時,只能逐步試探,是否屬于送達成功,都是憑借法官個人見解,沒有統一規定。電子送達中對于核對對方身份、確認地址、發送文書等流程也并沒有詳細規定,各地法院標準不一,因而造成無法準確送達等問題。
>>>身份信息數據共享
辦理身份證時自動生成與信息匹配的“身份郵箱”
作為常年從事法律工作的朱征夫,不僅擔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監事長、最高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同時還兼任廣東省法官檢察官遴選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檢察院規范司法行為監督員。
在參加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針對上述電子送達存在的缺陷,朱征夫提出了關于推行“身份證電子郵箱”送達方式,切實解決“送達難”問題的議案。
他建議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中增設“身份證電子郵箱”模塊,在公民辦理身份證時為公民自動生成與身份信息相匹配的“身份郵箱”,作為公民權威、專屬、唯一線上虛擬地址,賦予其與身份證地址同等的法律效力,將“身份證電子郵箱”送達作為電子送達的主要方式。
建議對電子送達采取法院主動強制適用為主、當事人自主選擇為輔的模式。如當事人有異議的,法院可自由裁量是否轉為線下送達。朱征夫表示:“通過制度設計,促使電子送達與線下送達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切實扭轉法院在電子送達適用條件受限的被動局面。”
此外,應細化“身份證電子郵箱”以及其他電子送達方式的送達標準和操作流程,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完善法院送達告知方式,采取強制向受送達人發送彈屏信息的方式,將送達信息強行覆蓋手機界面強制受送達人接收,確保受送達人對送達內容的查閱。
朱征夫建議,將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與法院業務系統聯網,拓寬電子送達地址收集渠道,實現公民身份信息數據共享,確保每一起案件都能查詢到當事人的“身份證電子郵箱”,從而有效開展電子送達活動。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李華 編輯 李智
(如有爆料,請撥打華商報新聞熱線029-88880000)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