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政治舞臺上,有這樣一位總統,他以長達33年的執政生涯書寫了一段傳奇。在其主政期間,他憑借卓越的領導才能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將原本貧窮落后的國家打造成了“非洲櫥窗”。這位總統深入洞察國家的實際情況,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符合國情的政策。在經濟領域,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吸引外資,促進貿易;在社會層面,積極改善民生,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他的努力讓國家面貌煥然一新,不僅提升了本國在非洲的地位,也為其他非洲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模式。
常言道,時勢造就英雄,英雄亦推動時勢。從近代歷史的角度看,每當獨立與解放思潮發展、國際格局呈現重大變化時,在那些受壓迫的殖民地國家,總會涌現出大量敢于斗爭的領袖,帶領國家走向獨立。在近代歷史中飽受殖民之苦的非洲大陸,情況就更是如此。
其中一位非洲總統,執政33年,將一貧如洗的祖國,短暫建設成較為繁榮興盛的國家。
這位領袖,便是科特迪瓦總統博瓦尼。科特迪瓦原是法國殖民地,又名“象牙海岸”。博瓦尼于1905年出生于象牙海岸的一個酋長家族,自幼在法國建立的近代化學校接受教育,大學時學習醫學,并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為法屬殖民地認可的一名醫師。不過,在學習期間,博尼瓦接受了大量先進的思想;而在之后,他又見識了殖民者的殘酷壓迫。
現實因素的推動,令他逐漸走上引導民族解放的道路。
二戰期間,博瓦尼繼承酋長之位,走上從政之路。與此同時,法國在歐洲戰場上的潰敗,也讓包括科特迪瓦在內的法屬殖民地,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權。1945年二戰結束后,非洲解放浪潮勢不可擋。1955年萬隆會議后,非洲各國的獨立已成定局。趁此機會,已經頗有勢力的博瓦尼,便借助“非洲獨立年”的春風,
于1960年宣布獨立建國。博瓦尼于當年出任科特迪瓦首任總統。
獨立伊始,科特迪瓦仍較貧窮。1960年,其人均GDP僅150美元,只比當時的南朝鮮高一點
。鑒于這種情況,博瓦尼決定選擇“適合國情的政策”。
在對外關系上,博瓦尼走親西方的路線,同原宗主國法國保持密切關系,并嚴防蘇聯陣營在非洲的擴張。在國內問題上,博瓦尼同樣實施較為穩健的措施,他在倡導“科特迪瓦化”的同時,又鼓勵有經驗、有技術的歐洲人前來留居。由此,科特迪瓦實現快速發展。
而博瓦尼本人,也頗有些鐵腕手段。他嚴厲鎮壓地方派系和少數族群的叛亂,保障國內局勢穩定。在此情況下,科特迪瓦的發展更為迅速。60~70年代,科特迪瓦GDP年均增長率高達8%,這同動蕩不安的周圍鄰國形成鮮明對比。
而到1980年,科特迪瓦人均GDP已經高達1200美元。
由于興旺富足、欣欣向榮,科特迪瓦獲得了“非洲櫥窗”、“西非經濟奇跡”、“法蘭西后花園”等稱號。
然而,繁榮的表面下,卻隱藏著巨大的矛盾和問題。首先,科特迪瓦過于依賴咖啡、可可種植等“靠天吃飯”的產業,數量有限的民族工業并不足以支撐產業升級。
這導致經濟發展很不穩定,容易受國際行情的影響。
而且,科特迪瓦受外國資本影響很大,博瓦尼的“民族化”政策,也未能阻止外國資本的大量涌入。
這就使得科特迪瓦的發展更容易受制于他國。
但更嚴重的弊端,出在政治方面。科特迪瓦尚未形成穩固的“國族”認同,
各部族間的分歧矛盾根深蒂固,其國內局勢穩定,全靠博瓦尼的個人權威。
而且,博瓦尼在其統治后期,由于疑心漸重,遂從周圍貧窮鄰國引入大量移民,以牽制國內個別不安分的部落。而這個措施,導致本就緊張的部落矛盾更為復雜化。博瓦尼在世時,政局仍能控制,但當他去世之后,情況就不會樂觀了。
1993年,博瓦尼在執政33年之后撒手人寰,終年88年。
他去世后,科特迪瓦立刻失去維系全國團結的紐帶,被壓制已久的各種矛盾全部爆發,
最終朝內戰的方向發展。經過2002年與2011年兩次內戰,科特迪瓦的經濟出現大范圍的停滯與倒退。曾經繁榮的“非洲櫥窗”,最終一落千丈。
參考資料:《科特迪瓦經濟發展戰略及其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與現狀》、《非洲通史》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