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波瀾壯闊時代,歐洲眾多國家紛紛投身海外探索與貿易擴張,東印度公司的建立便是這一時期的顯著標志。東印度公司并非一個簡單的商業(yè)組織,它是各國爭奪東方貿易霸權、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重要工具。當時究竟有哪些歐洲國家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呢?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和利益驅動?讓我們一同揭開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篇章,深入探尋那些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浪潮中,憑借東印度公司在東方貿易舞臺上嶄露頭角的歐洲國家。
東印度公司是歐洲大航海中出現(xiàn)的殖民貿易公司,其中以英國和尼德蘭、法國創(chuàng)辦的東印度公司最為知名,這一時期即公元17世紀~19世紀為各歐洲東印度公司的發(fā)展時期。
歷史上存在過的東印度公司有7家
這一時期,意大利和德國處于國家分裂的狀態(tài),其忙于國內戰(zhàn)爭而無暇顧及; 俄羅斯則處于彼得一世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女皇的西式改革之中
在歐洲進入大航海發(fā)展的殖民擴展時期, 中國正處于明朝的明神宗朱翊鈞統(tǒng)治時期 這一時期的商品經濟繁榮發(fā)展狀況被打斷
因此,在這一時期的歐洲國家中,成立東印度公司的有以下幾個:
1、英國東印度公司
1600年12月31日,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授予“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的公司”皇家許可狀,大航海和殖民時期歷史上的第一家東印度公司誕生。
2、尼德蘭東印度公司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也稱荷蘭東印度公司,其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第一個發(fā)行股票的公司。
3、丹麥東印度公司
1616年,丹麥及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授予成立丹麥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三家成立的東印度公司。
4、葡萄牙東印度公司
葡萄牙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28年,這是東印度公司里存在時間最短的,僅僅5年便因一直無法盈利和持續(xù)虧損而倒閉。
5、法國東印度公司
法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64年,其由路易十四的財政總監(jiān)柯爾柏建立,是東印度公司中影響力僅次于英國和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公司。
6、瑞典東印度公司
1731年,瑞典東印度公司成立,其由蘇格蘭商人和瑞典人合作成立。
7、奧地利東印度公司
1775年,奧地利東印度公司成立,其比葡萄牙東印度公司存在時間稍長,僅僅存在10年。
東印度公司是當時的 歐洲列強為了更加方便和有效地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殖民和掠奪
在瓜分世界的同時,各東印度公司之間的貿易競爭,也 是歐洲列強之間競爭和爭奪殖民利益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
下面,我們從建立的時間上,對大航海時期的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進行詳細的介紹。
英國東印度公司一、背景
英國東印度公司也被稱為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1595年, 尼德蘭人憑借著來自葡萄牙的航海地圖,開啟了航海探索和海上貿易
而尼德蘭也成為了大航海時期最大的航海圖制作之地,此時同樣嗅到海上貿易的暴利的英格蘭人也借此開啟了大航海的探索活動。
但 英格蘭崛起的第一桶金是來自于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支持的海盜
而1588年,在格瑞福蘭海戰(zhàn)中,英格蘭憑借靈活小巧的船只,在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lián)魯×宋靼嘌罒o敵艦隊,自此開啟了英格蘭海上霸權的崛起之路。
英格蘭 憑借在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中繳獲的船只和貨物
1591年,倫敦商人詹姆斯
·
蘭徹斯特一行從托爾貝出發(fā),開始了英格蘭的第一次東印度探險;次年沃爾特·
羅利爵士和坎伯蘭伯爵在弗洛雷斯戰(zhàn)役中扣押了一艘大型葡萄牙貨船。當這艘被扣押的貨船停靠在達特茅斯港口時,英格蘭人打開船內的貨倉, 都被船上的財富震驚了
同時, 英國人在這艘劫掠的航船上還發(fā)現(xiàn)了更為重要的航海資料
1599年9月22日,為了盡快加入與東印度地區(qū)的貿易,更全力地與其他歐洲國家競爭,一群商人聚集在一起商討向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申請,以公司的形式在東印度群島上進行貿易。
二、初期發(fā)展
1600年12月31日,伊麗莎白一世頒布了皇家特許狀,允許該公司在東印度海域進行貿易活動,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登上大航海殖民時期的舞臺。
1601年, 詹姆斯·蘭徹斯特率領“紅龍?zhí)枴焙酱隈R六甲海峽劫掠并捕獲了一艘重達1.2萬噸的葡萄牙貨船
建立之初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依靠在東印度群島的這兩個據點
但由于尼德蘭在香料貿易上繼承了葡萄牙的統(tǒng)治地位,尤其是在東印度群島地區(qū)的控制地位,使得英格蘭人在香料貿易上并不順利。
1609年, 新繼任的英國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延長了伊麗莎白一世對英國東印度公司頒發(fā)的特許狀
1612年,為了減少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群島與葡萄牙和尼德蘭的摩擦, 詹姆斯一世派出特使,前往當時統(tǒng)治印度次大陸和部分中亞地區(qū)的莫臥兒帝國
英國提出在蘇拉特和莫臥兒帝國統(tǒng)治的其他地區(qū)建立工廠和貿易站點,英國東印度公司則給莫臥兒帝國皇帝提供來自歐洲的各種稀有物品,莫臥兒帝國皇帝賈汗吉爾表示同意這一建議,雙方達成協(xié)議。
三、發(fā)展成熟期
自此,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規(guī)模迅速擴大
同時,英國東印度公司聯(lián)合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兩者共同在中國沿海打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只,確保并不斷擴大雙方在中國沿海的貿易利益。
1670年, 查理二世頒布一系列法令 同時英國東印度公司還可以對其獲得的領土
168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軍隊,其士兵主要從印度當地居民中招募。他們將招募的印度士兵進行西式訓練,其士兵在后期達到了67000人左右,成為印度次大陸最強的軍事勢力。
英國東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度次大陸擴張勢力范圍
到164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一共建立了23家工廠。
171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貿易站,以白銀購買茶葉。這 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開始
隨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衰落,兩者在東印度地區(qū)的影響減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變?yōu)槟岬绿m東印度公司和法國東印度公司。
1754年, 英法爆發(fā)七年戰(zhàn)爭,這場同時在歐洲、美洲、西非、東印度爆發(fā)的戰(zhàn)爭
七年戰(zhàn)爭以法國失敗而結束,英國開始掌握世界海洋霸權,其殖民地迅速擴展,成為歐洲第一強國。
同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陸的盟友,即 莫臥兒帝國開始出現(xiàn)分裂和內部矛盾升級 向著整個印度次大陸和內陸地區(qū)擴展勢力
此時, 在17世紀~18世紀爆發(fā)的四次英荷戰(zhàn)爭中
四、發(fā)展巔峰時期
隨著英國將大部分印度次大陸納入統(tǒng)治之中,英屬印度成立,其成為英國長期稱霸世界最主要的殖民地力量。
此時, 英國東印度公司貿易業(yè)務開始轉型 第二階段開始,其將公司的主要業(yè)務轉型為殖民地建立
英國東印度公司培養(yǎng)的軍隊,在之后的英國殖民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在初期對印度的殖民地,英國則主要是通過扶植和培養(yǎng)當地人進行管理。
1770年, 孟加拉爆發(fā)了大饑荒
由于《茶葉法》 規(guī)定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只能從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茶葉 開啟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序幕
同年,英國頒布《印度監(jiān)管法》,規(guī)定:
①
引入殖民地政府管制政策
,迫使印度的殖民地土地直接歸于英國王室控制之下。②
但其也可以以兩年四萬英鎊的租約交給英國東印度公司。③
英國東印度公司必須每兩年向英國王室繳納一次會費。④
英國東印度公司要向英國本土出口最低限度的貨物。《印度監(jiān)管法》的頒布加重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經營成本 白銀在亞洲非常昂貴
英國和中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
以緩解貿易逆差
。1838年,由于道光皇帝頒布《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英國在溝通無望的情況之下,于1840年6月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而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英國東印度公司
隨著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英國國內對原材料的需求進一步增加。經濟的發(fā)展帶動了英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帶來的外國產品需求進一步增加,其成為英國在全球市場上最大的參與者。
隨著勢力的增長, 英國東印度公司還參與了對其他歐洲殖民地的爭奪
1810年,班達尼拉島、安汶島和特爾納特島相繼被英國人納入殖民統(tǒng)治;1811年,爪哇島也被英國占有。此時 英國基本完成了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征服
1814年,英荷戰(zhàn)爭結束,基于談判條件,英國又將這些島嶼交還給尼德蘭。同時,由于外來地區(qū)物種移植和栽種技術的發(fā)展,英國將大量在香料群島的香料樹移植到英國本土,在日后逐漸實現(xiàn)了歐洲地區(qū)的香料自由。
五、走向衰落
隨著 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維持殖民地的控制權而不斷發(fā)展的戰(zhàn)爭
1813年,英國政府頒布《憲章法》,剝離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除茶葉貿易和對華貿易以外的貿易壟斷權,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走向衰落。
1843年,英國又 出臺了《印度政府法》,取消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剩余的貿易壟斷權
隨著英國國內的行政中央集權化,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一家單純的貿易公司,但其名義上依然掌管著英屬印度殖民地。
1857年, 印度爆發(fā)起義,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本地士兵也發(fā)動兵變
隨著其被轉化為國有, 英國王室接管了它在印度的財產、行政權力和武裝力量
隨后的時間里,英國東印度公司繼續(xù)代表英國政府管理茶葉貿易。
1873年,《東印度股票紅利贖回法》生效, 其支付了最后一筆股息,并折算贖回股票
1874年1月1日,英國東印度公司解散。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尼德蘭東印度公司也被稱為聯(lián)合東印度公司,是當時七家東印度公司中,市值最高的一家
一、背景
說起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就要 先從葡萄牙控制的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貿易說起
15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上,葡萄牙人發(fā)明了一種叫做卡拉維爾的帆船,其更加有利于遠洋航行。自此,歐洲人將目光投向了神秘的東方。
1486年, 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率領探險船隊,從里斯本出發(fā)
作為新的歐亞海路發(fā)現(xiàn)者,葡萄牙人控制了印度洋海域。
1592年,一名在葡萄牙擔任過海員的尼德蘭人讓 ·哈伊根·范·林斯霍滕回到家鄉(xiāng),其將葡萄牙人保密了多年的海上航行地圖在尼德蘭公布
,尼德蘭的制圖業(yè)開始領先歐洲。
1595年, 在林斯霍滕公布的航海地圖的作用下
隨后的四年內, 尼德蘭人先后又派出了14支探險隊前往東印度群島
但大規(guī)模的貿易站和持續(xù)的貿易關系卻由于參與航海探險資助的行業(yè)的分散凌亂格局而沒有形成,甚至在尼德蘭的國內,各家小公司之間還不斷彼此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 一些人提出合并中小企業(yè),組成行業(yè)聯(lián)盟或者大企業(yè)集團
1600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東印度群島第一聯(lián)合公司,這是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前身。
1601年, 行業(yè)合并的提案開始遞交政府高層討論
二、初期發(fā)展
1602年3月20日,尼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其由14家貿易公司組成,董事會成員為70人,但掌握實權的只有17人。
尼德蘭 將其與東印度群島之間的海路設置為貿易區(qū)
同時, 尼德蘭政府還賦予了尼德蘭東印度公司高度的自主權 使得其在東印度群島地區(qū)相當于一個單獨的主權國家
但尼德蘭東印度公司也要繳納獲得這些特權的費用,其中1647年就支付了150萬荷蘭盾,而1676年和1700年則各支付了300萬荷蘭盾。
1603年12月18日, 在尼德蘭東印度公司任職的海軍上將
·
范德哈亨帶領著這家公司的第一支船隊啟航。范德哈亨指示船員,在航行中對印度和東非沿海的葡萄牙人采取軍事行動。因此,在12艘武裝艦船的威脅下,東印度群島上的安汶島和摩鹿加群島的葡萄牙人不戰(zhàn)而降。
但是, 在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發(fā)展前期
在 萬丹蘇丹國港口交易的主要商品是香料、胡椒以及來自中國的奢侈品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在萬丹國經營獲得巨大的成功和豐厚的回報
1611年,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亨德里克 · 最終比原有的航線的航行時間縮短了一半
雖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 航行和探險以及貿易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選擇了發(fā)行股票募集資金的方式,但與以往發(fā)行的中期股票不同,其開始發(fā)售長期股票。股東需要持股10年,且沒有對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經營上的發(fā)言權。
長期股票的發(fā)行, 保證了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
三、發(fā)展成熟
隨著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生意不斷擴大,其董事會議開始計劃在東南亞地區(qū)建立一個貿易中心。但是由于 萬丹國的蘇丹并不支持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在此地區(qū)的貿易壟斷地位
由于萬丹不能作為理想的貿易中心選擇,尼德蘭東印度公司選擇了在萬丹附近的賈亞卡塔市,即如今印尼雅加達地區(qū)。
當時的賈亞卡塔市的城市人口并不多
1613年,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群島建立了第一個貿易站
1619年,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取得勝利,其在賈亞卡塔市的廢墟上建立了殖民地城市巴達維亞。在這座城市里,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高層擔任總督,并組建了政府,對當地進行管理。
1621年, 為了獲得班達群島上的香料肉豆蔻的專營權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將班達群島上的耕地進行重新劃分成塊,安排奴隸進行耕種,建立起了歐洲人需要的香料種植園。
三、發(fā)展巔峰
在征服班達群島之后的幾十年里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了在東印度地區(qū)的丁香專賣權,并在隨后將葡萄牙人驅逐出錫蘭,進而獲得了肉桂專營權。
1635年至1690年,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群島的海外貿易一家獨大
在此期間,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還發(fā)展出了二次貨幣交易
當時的亞洲,尤其是明朝將白銀為基礎建立的貨幣體系使其相對昂貴,但黃金去反而并沒有白銀的流通性好,因此其價格反而相對偏低
),隨后又將黃金以高價賣到歐洲,
在次獲利。為了與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對抗,萬丹國也成立了萬丹公司,其開始與麥加、孟加拉、越南、日本等地進行貿易,并將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貿易代表處遷到萬丹。
但是 隨后萬丹國內爆發(fā)了王位之爭
卡哈爾蘇丹取得了政權,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在萬丹國一家獨大,并進一步取得了胡椒專賣權
這一情況一直維持到19世紀初, 萬丹蘇丹國解體,并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隨后,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又發(fā)展了咖啡、茶葉和紡織品貿易。
四、走向衰亡
在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存在的近200年中,歐洲大約有近100萬人乘船前往亞洲,歷史學家估算,其中有三分之一又回到了歐洲,剩余的大部分人不是死于航行途中的壞血病就是在當地死于熱帶疾病。而這其中 最主要的原因是船上的衛(wèi)生環(huán)境相當糟糕
前往巴達維亞的船只長約50米,但卻要擠下250人以上的船員,大多數人每天只能在甲板上呼吸兩次新鮮空氣,更不要說其他的衛(wèi)生環(huán)境的困境。
由于航行者記載的日記中的航海內容過于負面,為了避免在歐洲引發(fā)不必要的麻煩, 各航海團隊都會要求所有回國者在離開船只時交出日記
但隨著時間推移,歐亞地區(qū)貿易中受歐洲人青睞的香料越來越普及,香料貿易也不再有原來的暴利,取而代之的是茶葉、絲綢和瓷器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而在茶葉、絲綢和瓷器的市場上, 英國東印度公司顯然更占據優(yōu)勢
而尼德蘭東印度公司不僅內部腐敗日益嚴重,其本身也因為極速擴張而變得過于“臃腫”,這些進一步減少了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利潤。
后期的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甚至開始產生虧損的情況
在1780年~1784年的 第四次英荷戰(zhàn)爭中,本來已經經營虧損的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再次受到巨大影響
而由于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只無法停靠位于歐洲的母港, 其貨物也無法卸船交付和拍賣
1791年,尼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了調查委員會,試圖對公司內部的腐敗問題進行清算。
1795年,法國入侵尼德蘭,占領了大量城市;1796年,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會再次嘗試將公司與尼德蘭的動亂和新建立的巴達維亞共和國的成立切割開來
巴達維亞共和國是1795年~1806年期間,在現(xiàn)在尼德蘭大部分領土上建立起的一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傀儡國,是法蘭西第一個也是存在時間最久的傀儡國,其前身是尼德蘭共和國。
)1799年12月31日,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宣布破產
在講各個國家的東印度公司的時候,我們跳過丹麥東印度公司和葡萄牙東印度公司, 對大航海時期的三個主要殖民貿易大國的東印度公司進行統(tǒng)一了解
主要原因是這三個國家的殖民貿易的相互競爭更加頻繁,且在歷史上建立了三個最為強大的東印度公司,其存在時間長,具有更為典型的特點。因此放在一起講,也更有對比性,了解起來也更有聯(lián)系性。
一、背景
在 歐洲人稱霸世界的時代 建立了僅次于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的法蘭西殖民帝國
16世紀~17世紀之間,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批準建立第一家東印度公司后,歐洲主要的殖民貿易強國相繼建立了類似的東印度公司,以開展對亞洲的貿易和殖民掠奪。
法國也在這一時期追隨葡萄牙的步伐, 將發(fā)展殖民貿易的目標投向了東方
法國人以布列塔尼的圣馬洛港和諾曼底的迪耶普港為大本營
雖然法國的航海探索比尼德蘭晚了5年,但其在歐洲大國的航海和殖民中仍屬于第一梯隊。
但是, 不同于尼德蘭一開始就建立了官方背景的東印度公司
二、初期嘗試與失敗
1600年,法國東海公司成立;1604年, 勒羅伊和戈德弗羅伊公司成立
但是,在看似非常積極地法國在亞洲地區(qū)的開發(fā)大潮的初期,其成立的多家特許公司 均遭到了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打擊
同時,尼德蘭東印度公司還在法國人的航線上對法國船只進行搶劫,使得法國的各個貿易公司損失慘重。
因此,在17世紀前二十年的時間里, 法國的四家特許貿易公司產生的貿易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法國在東印度方向的失敗除了歸咎于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的搶劫和打壓之外
此時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正忙于國內宗教戰(zhàn)爭,尤其是長達三十年的胡格諾戰(zhàn)爭,這些使得法國根本無力開拓海外殖民貿易。
三、再次嘗試
1624年,法國對海外殖民的時機出現(xiàn)。
此時亨利四世的兒子路易十三已經即位,疑心重重且能力有限的 路易十三在這一年將眾多的具體政務都交給了紅衣主教黎塞留
當時,歐洲的三十年戰(zhàn)爭已經爆發(fā),代表天主教陣營的神圣羅馬帝國與代表新教陣營的瑞典、丹麥等國在歐洲展開了持續(xù)的戰(zhàn)爭。
法國雖然也是天主教國家,但 其一直在處心積慮地與神圣羅馬帝國爭奪歐洲的霸權
法國的參戰(zhàn)使得戰(zhàn)爭走向出現(xiàn)轉變
1624年《貢比涅條約》的簽訂,使 尼德蘭不再在東印度和西印度方向上搶劫法國船只
1628年,帕特 ·
次年,路易十三頒布《米紹詔令》, 鼓動法國冒險家和企業(yè)家像英國人和尼德蘭人學習
1630年開始,法國人先后在馬達加斯加、馬斯克林群島、毛里求斯、羅德里格斯島建立起貿易商站。十二年后,法國人以這些島嶼為基地,建立了法國東方公司。
法國東方公司享有西印度洋15年的貿易壟斷特權
1660年, 東印度洋的貿易開始大部分歸于(法國)中國公司
四、正式建立與發(fā)展
1663年,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將財政大權交予柯爾柏,在此之前,法國籌辦了三次東印度公司,均已失敗結束。
柯爾柏富有商業(yè)眼光,也極為擅長財務經營 被后世稱為柯爾柏主義,即著名的重商主義
1664年,柯爾柏掌權一年后,終于將(法國)中國公司、東方公司和馬達加斯加公司全部合并,正式組成法國東印度公司。
法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之時, 英國和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均已經成立了60年之久
法國東印度公司一開始便得到了路易十四的重點支持,其給予公司免稅、壟斷、任命外交人員、締結條約甚至是發(fā)動戰(zhàn)爭的權力。
此后,包括塞內加爾、幾內亞等 非洲西海岸地區(qū)的貿易特權也全部交給了法國東印度公司
法國東印度公司的注冊資本,一開始就高達880萬鎊;其注冊地址一開始設置在諾曼底的勒阿弗爾,后來又將總部搬遷至更加靠近大西洋的布列塔尼的洛里昂港。
柯爾柏選擇了法蘭索斯
·卡隆作為法國東印度公司的首任總督,而
卡隆本人是法國胡格諾派難民
,在此前的亨利四世時代,胡格諾派還在法國受到了嚴重的迫害。
務實的柯爾柏并不在意教派之間的矛盾,其 更看重的是卡隆在尼德蘭東印度公司長達三十年的豐富工作經驗
柯爾柏和卡隆很快便找到了法國東印度公司的發(fā)展方向,相比于尼德蘭主要經營的香料群島的香料生意,法國將貿易重點側重于紡織業(yè)。
1669年, 柯爾柏將馬賽港升級為自由港
之后,在1673年, 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本地治里建立了貿易據點
五、再次陷入困境
1672年,一直希望在歐洲大陸擴展領土和影響力的國王路易十四發(fā)動了法荷戰(zhàn)爭。雖然法國由此確立了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地位,但 其并沒有將尼德蘭及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擊垮
此時,法國與尼德蘭、英國的緊張的關系,使得 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再次開啟了在海洋上對法國船只的劫掠
1693年,尼德蘭東印度公司甚至攻陷了法屬印度的中心本地治里,并在此占據了長達6年的時間,法國東印度公司自此一蹶不振,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低谷期。
六、發(fā)展鼎盛時期
1713年,法國與尼德蘭簽訂了《烏德勒支和約》,法荷戰(zhàn)爭結束,尼德蘭承認了本地治里的地位。
同時, 法國東印度公司還得以在蘇拉特、卡來卡、亞南及馬埃設立貿易站點
自此,法國東印度公司確立了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尼德蘭東印度公司分庭抗禮的地位。
七、金融危機之密西西比泡沫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法國進入了奧爾良公爵攝政時期。
同年,奧爾良任命了著名的賭徒經濟學家約翰
·
羅為法國財政大臣,其與秉持著重商主義理念的柯爾柏有著很大的不同
。約翰
·羅
為了解決路易十四去世后因戰(zhàn)爭而留下的國庫虧空,選擇金融工具來解決問題
。
首先,法國政府將法國東印度公司、塞內加爾公司、路易斯安那公司以及密西西比公司全部重組合并, 合并后的公司名稱為法國印度永久公司
在此期間,法國東印度公司自然也被迫退出歷史舞臺,但這只是短暫的。
法國印度永久公司發(fā)行了大量股票,股息以法蘭西皇家銀行的票據支付
·
羅大肆印鈔,炒高法國印度永久公司下屬子公司的股價,其中,漲勢最為瘋狂的是密西西比公司。1720年, 法國金融泡沫破裂,當時英國南海公司股價崩盤,法國密西西比公司閃崩 史稱密西西比泡沫
在金融危機中,約翰 ·
八、重新崛起
1723年, 法國東印度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獲得機會
此后的三十年間,法國東印度公司不斷恢復實力。 其中公司每年往返于法國和印度之間的商船隊達11艘
法國東印度公司之所以發(fā)展迅速,主要來源于兩個原因:
①
歐洲迎來了較為長期的和平局面,英國、尼德蘭不再從海洋上找法國人的麻煩。②
法國以本地治里為基地,積極介入莫臥兒帝國的內政
,并通過幫助莫臥兒帝國攻打北方的馬拉塔帝國,獲得納瓦卜的特權,即本地治里正式獲得了莫臥兒帝國境內獨立王國的地位。九、走向衰亡
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快速發(fā)展很快便引起了英國人的不滿
1760年,法國軍隊在海得拉巴地區(qū)接連失利,法國在印度的中心~本地治里也被英國軍隊包圍。一年后,本地治里被英國軍隊攻下。
英國人為了泄憤,幾乎把本地治里夷為平地, 法國在印度南部苦心經營的勢力徹底喪失
雖然《巴黎和約》簽訂之后,英國歸還了法國的本地治里和周邊四個小鎮(zhèn),但 此時法國東印度公司失去了大量船隊和勢力范圍
而由于 債務不斷積累,以及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崩潰
1769年8月13日, 法國東印度公司破產
其后,法國政府接管并解散了法國東印度公司;其土地均被并入王室土地;作為交換,路易十六代表王室出面接受了公司的所有債務。
十、重新組建并短暫的發(fā)展、迅速消亡
大部分歷史教材和國外學者將法國東印度公司的發(fā)展截止到此結束,但法國人并不這么認為。
1777年, 北美爆發(fā)英屬北美殖民地獨立運動
1783年,《巴黎條約》簽訂,獲勝的法國再次從英國手中奪回了印度的5座城鎮(zhèn),連同本地治里在內的法屬印度殖民地再次崛起。
1785年, 一家名為“法國東方與印度東亞公司”的新公司成立
新的 法國東印度公司再次壟斷了好望角以東的所有貿易
但僅僅四年之后,即1789年,法國爆發(fā)了資產階級大革命。此時法國東印度公司甚至計劃派息16%,由此可以看出 此時法國東印度公司的利潤非常可觀
1790年,國民議會下令,好望角以東的所有貿易對于法國人都是自由經營的,其徹底剝奪了法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特權。
1793年, 法國東印度公司進一步被指控為反革命集團
1794年,因為無法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剩余的公司董事對法國東印度公司進行了清算,其終于徹底消亡。
當時還有部分公司董事將法國政府告上法庭, 嘗試把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政府沒收的資產要回來
下一期將對大航海時期剩余的四個東印度公司進行集中講述!
謝謝品鑒!
感謝收藏、點贊、分享、關注、轉發(fā)!
看圖、讀書、聽歷史,文章有點長,如果讀累了可以點擊右上方的“耳機”按鈕,聽書也很放松!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yè)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