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廣袤天地中,有這樣一位特殊的人物——盧安克。他本是德國人,卻毅然決然地將自己最好的時光獻給了廣西的小山村。在繁華與質(zhì)樸的選擇之間,他遠離了故鄉(xiāng)的舒適與熟悉,來到了中國西南那片偏遠的土地。小山村的孩子們或許未曾想到,一位金發(fā)碧眼的“洋老師”會走進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盧安克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跨越國界、超越文化的關(guān)懷與希望。他的故事,宛如一顆種子,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下溫暖與愛的光芒,等待著生根發(fā)芽。
提起盧安克,這三個字的使用權(quán)已經(jīng)屬于夢創(chuàng)公益,不屬于個人了。但是這個名字曾經(jīng)屬于一個人,一個為了中國山村教育默默貢獻了十多年的外國人。
他,山區(qū)支教18年,分文不取;他,分文不取,疑為動機不純,被遣回國;他,遣返回國,心有不甘,又來中國支教;有人說,他是真傻,一個男人,這樣到了40歲,無房無車無錢,一無所有;也有人說,他是當代白求恩,洋雷鋒,國際主義戰(zhàn)士。他就是盧安克,德國人。
一、盧安克的基本情況
盧安克出生于1968年,今年已經(jīng)53歲了,他生于德國漢堡,上有個雙胞胎哥哥,下有個弟弟和妹妹,
一家六口人,過得很幸福,小時候的盧安克并不安分,在上大學前,還做過一陣子帆船廠的工人,也當過帆船教練,但他不想滿足當下,最后才讀的大學。就讀的大學是漢堡美術(shù)學院工業(yè)設(shè)計專業(yè)。由于出生在
一個沒有太多壓力的中產(chǎn)家庭,他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沒有緊迫感,衣食無憂,安逸舒適。
盧安克與哥哥性格較為內(nèi)向,
經(jīng)常莫名遭到其他孩子欺負,越是欺負他們越不敢反抗。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認為這樣下去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盧安克父親毅然放棄了工程師的工作,改行到盧安克所在的小學當起了老師。正是父親的這一決定影響了盧安克的一生。盧安克的父親注重因材施教,他發(fā)現(xiàn)盧安克動手能力很強,便重點培養(yǎng)他這方面的能力。正是父親的陪伴和教育,也逐漸影響了盧安克的教育理念,為他在中國的教育做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二、因為熱愛而選擇留在中國
1990年,盧安克以交換生的身份在中國東南大學建筑系學習一年,
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去了中國很多地方,
他了解到很多中國文化,并且和中國學生相處極其融洽,他對中國甚是喜歡,
開始對中國著迷了。盧安克來到東南大學學習中國語言以及文化,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他發(fā)覺自己越來越喜歡中國了,因此他決定:要留在中國,在這里生根發(fā)芽。
然而交換生是有期限的,到期后就要回去。盧安克在交換到期后不得不回到德國繼續(xù)完成他的學業(yè)但是內(nèi)心里中國的呼喚越來越強烈。
1996年
大學畢業(yè)的盧安克再次來到了中國
,到廣西陽朔的一個村莊,生活了半年時間,幫助當?shù)氐霓r(nóng)民耕田,收莊稼,這個外來青年,沒有任何架子,做事麻利。
1997年
29歲的盧安克在廣西農(nóng)村創(chuàng)辦了一所青年學習班,
招收一些失學的,沒有上學的十幾歲的孩子,自己租房子,不收取任何費用,教他們學普通話,學習寫字。
然而由于盧安克
沒有辦理外國人居住證,被罰了3000元,對于盧安克來說,這3000元,幾乎是他一年的生活費。
1997年9月,盧安克被迫回到德國,然而他的中國情還在心里翻騰,他要去中國,要去中國干一番事業(yè)。
1999年3月,盧安克懷揣著“支教夢”再度來到中國,他向廣西政府申請要到艱苦的地方去教書,順理成章,他被分配到落后、偏遠的朔陽中學,教初一初二兩個班的英語,沒有工資,他欣然接受。
在中國的支教生活中,盧安克深受其父親教育理念影響,他認為, 愛和陪伴,比所謂的教育更重要。讓孩子體驗生命本身的美好,比“灌輸知識”更重要。
不照本宣科,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才是一個孩子該有的樣子。
盧安克注重孩子們的興趣,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沖突,讓盧安克所帶的四個初中班級的考試成績,一度成為全校倒數(shù)第一。學生是高興了,但是家長和學校卻不高興,
學校說:“你教課很有趣,也受學生歡迎,但考試成績不理想,我們有考試制度。”就這樣被炒了魷魚。
他尋尋覓覓,輾轉(zhuǎn)來到大坪子八一初中,一看他是地地道道的外國人,還有教學經(jīng)驗,教英語肯定是把好手,學校就毫不猶豫地接收了他。后來又因為同樣的理由被辭退。
后來盧安克覺得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性格,所以在2001年,他選擇來到
東蘭縣板烈小學報到,并且在這里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支教生涯,
盡管沒有工資,沒有任何報酬,盧安克依舊執(zhí)著地每天領(lǐng)著一幫孩子學習他會的一切。
他不留作業(yè),不強迫孩子做興趣不在的時候的任何事情。學生興趣濃,他就趁熱打鐵,學生沒有興趣,他也回避不談。他們把盧安克當成了朋友,貼心的老師朋友。一起學習,甚至是一起玩鬧,在孩子們的眼中,盧安克不像是一個老師更像是一個朋友,是他們最親近的人,由于大山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盧安克經(jīng)常帶著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游戲,孩子們還會親切的叫盧安克“爸爸”。
2006年,盧安克被推選為感動中國人物,他立刻給主辦方寫信不要選他:“
我不想感動中國,只能是中國感動我
。”
三、落寞退出江湖,此后國內(nèi)再無盧安克
2007年4月,盧安克受到廣西共青團邀請,以志愿者身份再次回到山村。一個德國人,十年如一日,不拿一分錢工資,扎根中國偏僻小山村支教的故事,引來了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關(guān)注。很多人把他當成鄉(xiāng)村教育實驗的英雄,是感動中國的“洋雷鋒”。
但是盧安克生性安靜,不愿意曝光在媒體面前,更不愿意借支教宣傳自己,自
從柴進做了一次報道后,他火遍全國,各地的媒體爭先恐后地來到寧靜的小山村,此時的盧安克有些惶恐,媒體的介入,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他平靜的生活。
媒體對他實施車輪戰(zhàn),使得盧安克心力交瘁。
加上,同在山區(qū)服務多年的一位女志愿者與他結(jié)了婚,妻子到了希望安穩(wěn)的年齡,也害怕盧安克的理想主義會被他人利用。就這樣,
2013年,在心理和身體雙重壓力下,盧安克帶著中國妻子離開了廣西,離開了板烈小學,
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回來了,據(jù)說帶著妻子去了越南,但是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最終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45歲的盧安克,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中國,留在了偏僻的小山村,為了山村里的孩子默默地奉獻著,
我們欠他一句“謝謝”。
至此,盧安克已經(jīng)離開中國七八年了,我更想知道, 盧安克,你還好嗎?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nèi)獲得企業(yè)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chǎn)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