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多元的社會文化景觀中,尼姑庵宛如一方靜謐而獨特的存在。尼姑庵,承載著佛教的教義與傳統,是女性修行者尋求精神解脫和內心寧靜的凈土。它不僅僅是一座座建筑群落,更是一個修行、傳承與文化交融的空間。在這里,尼姑們遵循著嚴格的戒律,每日誦經、冥想、勞作,過著簡樸而有規律的生活。尼姑庵所蘊含的佛教文化,也吸引著眾多信徒和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它既在歷史長河中沉淀著深厚的底蘊,又在現代社會中以其獨特魅力散發著別樣的光彩。
山上有竹,竹是紫竹。山下有庵,庵是尼姑庵。
尼姑庵里有兩個尼姑,五十歲的老尼是師傅,十六歲的小尼是徒弟。師徒二人每天作課、誦經,接納并不多的香客的施禮。她們在晨鐘暮鼓聲中悠悠地度過日月。
庵前是一條河,河邊一所茅屋,茅屋前邊是新開辟的一片田園。一對年輕夫婦在田園里春播秋收,日月在這對夫婦的歡聲笑語中歡快地流逝。
青燈燭處,作課的小尼姑常常被田野上飄來的歡聲笑語打斷思緒,她想:男耕女織的生活真幸福啊!
小尼姑常到小河邊汲水,這就常常與耕田的青年夫婦相遇,時間久了都相互熟識了,風天雨天,年輕的農夫還替小尼姑把水挑到庵里。一天,小尼姑又到河邊汲水,正好耕田的年輕夫婦也在河邊小憩,這樣就有了一段有趣的對話。
農夫問:“小師傅每天在庵里做什么?”
尼姑答:“作課、修道、求來世……”
農夫又問:“求美滿姻緣?”
尼姑又答:“出家人清心寡欲。”
“求高官厚祿?”
“僧尼戒律,淡泊名利。”
“那么,求榮華富貴?”
“佛門講究寧靜致遠,幽意閑情。”
農夫哈哈大笑:“莫不是小師傅還修來世再做小尼?”
小尼姑眼里就多了一些迷惘,她遙望山下那座清冷的尼姑庵,長長嘆一口氣,心想,我修身養性,如若來世還做小尼,那我今天還需再求么?
小尼姑輕輕抹去兩腮上的清淚,挑擔回庵了。
河岸上,青年夫婦的對話還在繼續,只是多了幾分戲謔的味道。
男的問:“假如真有來世,你求什么?”
女人說:“你猜猜……”
“求高官厚祿?”
女人搖頭。
“求榮華富貴?”
女人又搖頭又擺手。
男人“噢”了一聲:“我明白了,你一定是求來世做個清清靜靜的小尼姑……”
女的就用小拳頭在男人的胸脯上搗捶:“你壞,你壞,你真壞!”男的就捉住女的手,追問:“那你到底求什么?”
女人面如霞霓,說:“不求高官,不求富貴,只求來世好姻緣,只求來世再做你娘子……”說著女人就投進男人的懷中,兩人在小河灘上嬉作一團。
河岸上的對話,河灘上那對情人的戲嬉,攪得小尼春心蕩漾。小尼不再靜心作課,不再認真修道,一副心猿意馬的樣子。老尼看出這個徒弟已和佛門的緣分盡了,就將她送出庵門。
舉目無親的小尼暫落腳在河邊茅屋里的農夫家,小尼不再叫小尼,農夫夫婦就喚她小妮兒。小妮兒就跟著年輕夫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家的粗茶淡飯竟使小妮兒更健美了,頭上漸漸長出的飄逸秀發使她真正成了一個美人兒。
還了俗的女人就有了俗人的性情,有了俗人性情的女人就容易創造出俗人的故事。俗人的故事,大多都是千篇一律,俗不可耐的故事和細節就不在這里贅筆了。總之有那么一天,天上的太陽白晃晃照耀大地,樹上的鳥兒也是叫得那么悅耳。茅草屋的女主人從集市上買鹽回來,一進茅屋就“噢”的一聲尖叫,接著“哇”的一聲長哭,哭聲一直伴著瘋了似的女人的腳步跌跌撞撞來到河邊。她想跳河,河水卻淺。女人又跌跌撞撞爬上山崖,她想跳崖,崖卻不高。后來女人就跑進山下那座尼姑庵。
青燈燭處,寂寞了些日子的老尼姑很想知道眼前這個女子對今世和來世的企望是什么:“女施主,你在小庵里是暫住還是久留呢?”
女人說:“久留,請師傅收我為徒吧。”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