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作為歐洲西部的一條大河,宛如一條靈動的絲帶,蜿蜒貫穿多個國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它發源于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一路向北奔騰,流經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德國和荷蘭等國,最終注入北海。萊茵河流域不僅是歐洲重要的經濟區域,眾多工業城市依河而建,還擁有旖旎的自然風光,沿岸古堡錯落有致,青山綠水相互映襯。在歷史的長河中,萊茵河見證了無數的故事,是歐洲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對沿岸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歐大河
在歐洲西部地區,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塞納河、羅納河、維斯瓦河等名河眾多,萊茵河無疑是一條引人注目的河流,她被稱為“歐洲母親河”,自南向北一路流經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德國和荷蘭,她養育了5000多萬人口,她的沿岸有科隆、斯特拉斯堡、波恩、巴塞爾這樣的世界名城,她被稱為歐洲的“黃金水道”。萊茵河全長1232千米,是歐洲西部地區第二長河(僅次于多瑙河);萊茵河一路上納入阿勒河、內卡河、美因河、蘭河、摩澤爾河、魯爾河、利珀河等大小支流,構成流域面積22.4萬平方千米的萊茵河水系(包括萊茵河三角洲),流域包括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奧地利、法國、德國、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九國,是歐洲西部流域面積第二大的河流。萊茵河流域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一般在600毫米以上,水量較大,入海口多年平均流量250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790億立方米。
萊茵河的源頭有兩個:前萊茵河與后萊茵河;前萊茵河源出瑞士東部的圣哥達山,然后向東流到賴謝瑙,與來自位置偏東的后萊茵河匯合;在賴謝瑙,萊茵河離開阿爾卑斯山脈北流,形成瑞士與列支敦士登、瑞士與奧地利的國界,然后流入地跨瑞士、德國和奧地利三國、面積500多平方千米的康斯坦茨湖(也叫博登湖);萊茵河在博登湖西端流出后一路向西,納入來自阿爾卑斯山脈的幾條小河——圖爾河、特斯河、阿勒河等河(瑞士首都伯爾尼就在阿勒河畔),至瑞士西北端的巴塞爾掉頭北流進入德國。萊茵河從源頭到巴塞爾為上游段,該段又稱阿爾卑斯萊茵河,長375千米;萊茵河上游流經阿爾卑斯山區,河床坡度大,河谷狹窄,水流急,兩岸風光絕美,一路都是雄偉的雪峰、碧綠的草地、清澈的湖泊和山間挺拔的古堡。
萊茵河中游段自巴塞爾到波恩,長約700千米,先后在斯特拉斯堡納入伊勒河,在曼海姆納入內卡河,在美因茨納入美因河,在科布倫茨附近納入蘭河,在科布倫茨納入摩澤爾河。萊茵河中游在巴塞爾以下至賓根一段也稱上萊茵河,河谷較寬闊,叫上萊茵谷地;賓根至科布倫茨一段叫中萊茵河,因流經山地,河谷收窄,水流加快,兩岸山勢陡峭,山上建有許多古堡,風景秀美;2002年中萊茵河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波恩以下為萊茵河下游段,也稱下萊茵河。萊茵河自此進入平原,先流經德國工商業重鎮科隆,不久來到杜伊斯堡,納入右岸支流魯爾河、利珀河;之后轉向西流進入荷蘭等地,在荷蘭的潘內爾登附近分成三條水道入海:瓦爾河、萊克河和艾瑟爾河,其中艾瑟爾河向北流入艾瑟爾湖中,瓦爾河之后又與馬斯河合流入北海。萊茵河入海水道與馬斯河入海水道一起構成萊茵河三角洲。
萊茵河最長支流是長554千米的摩澤爾河,源于法國東北部孚日山脈西坡,向西北流經盧森堡,后轉向東北流經德國最古老城市特里爾,在德國的科布倫茨注入萊茵河。萊茵河第二長支流是美因河,源于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高原,自東向西流經德國名城法蘭克福,在美因茨注入萊茵河,全長524千米。內卡河是萊茵河第三長支流,源于德國南部黑森林山區,流經德國名城斯圖加特,在曼海姆注入萊茵河,長367千米。萊茵河較大的支流還有長226千米的利珀河,長217千米的魯爾河;這兩條河都是萊茵河右岸支流,流經魯爾區。蘭河是萊茵河中游右岸一支流,自東向西經德國著名大學城吉森,在科布倫茨附近注入萊茵河,長245千米。阿勒河是萊茵河上游最大支流,全河在瑞士中部和北部,長295千米。
黃金水道
萊茵河流域大部分在地勢平坦的西歐平原和中歐平原,多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豐富且季節分配較均勻,大部分流域無冰期,水位變化極小,水位常年較滿,很適合通航。
萊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爾起至河口通航里程886千米;兩岸的眾多支流通過許多運河與多瑙河、羅納河等水系相連,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萊茵河流經的地區是歐洲主要工業區,人煙稠密,貨運需求巨大;萊茵河航道每條船只來來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車水馬龍,成為著名的“黃金水道”,是世界貨運量最大的內河之一。
萊茵河現代化航運興起于19世紀,1815年流域各國在維也納會議上達成原則協議,各國在萊茵河可自由航運、取消征收通行費;1831年通過《美因茨公約》,建立萊茵河中央委員會。1840年以后,萊茵河普遍采用拖船牽引駁船的運輸方式,運輸效率大大提高。19世紀法國先后修建了以斯特拉斯堡為起點的萊茵——馬斯運河、萊茵——羅納運河。20世紀以來,流域各國開始大規模航道整治和運河建設,逐步完善水運網。法國于1932年在萊茵河中游左岸修建一條長50千米的阿爾薩斯大運河,以改善萊茵河中游一段的航行,增加從斯特拉斯堡向上游的交通量,該工程于1948年完工。二戰后法國又進行了摩澤爾河的航道整治,建成了從法國洛林區的梅斯到河口科布倫茨的摩澤爾運河,并通過其上游的運河同索恩河、馬恩河、馬斯河相通。德國對萊茵河的航道整治規模巨大,1964年完成摩澤爾河德國境內一段274千米的航道運河化工程;20世紀60年代完成內卡河河口至斯圖加特段、美因河河口至班貝格航道運河化工程。1992年德國建成了從美因河畔的班貝格到多瑙河上游的克爾海姆長171千米的萊茵——多瑙河運河工程,實現了從黑海到北海的內河通航。在魯爾區,修建了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萊茵——黑爾納運河等。荷蘭對萊茵河汊河瓦爾河、萊克河進行航道深挖以達到國際通航標準的水深3.3米。
萊茵河杜塞爾多夫段
如今萊茵河可全年通航里程近900千米,加上支流可通航里程超過2000千米;萊茵河通過多條運河將之與多瑙河、威悉河、易北河、埃姆河、羅納河等河聯系起來,成為歐洲內陸航運系統的重要一環,成為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河流之一。杜伊斯堡、斯特拉斯堡、曼海姆、路得維希港、巴塞爾都是大河港,杜伊斯堡地處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處,是萊茵河沿岸最大河港,也是歐洲最大河港,年貨物吞吐量約7000萬噸,港口20多個碼頭綿延在40多千米的河岸。路得維希港位于萊茵河中游左岸,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第二大城市,市內有德國最大的化工企業——巴夫斯公司,年貨運量居萊茵河各港的第二位。與路得維希港隔萊茵河相望的曼海姆也是大河港。
歐洲門戶——鹿特丹
萊茵河入海口處的鹿特丹有“歐洲門戶”之稱,鹿特丹港在1961年至20世紀80年代20多年間保持世界最大港口的地位,現在仍是歐洲最大的港口,世界10大港口之一。鹿特丹地理位置優越,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是中國連云港)的西橋頭堡,位于荷蘭西南部,萊茵河河口,距北海28千米;鹿特丹港區分內港和外港兩部分,內港在萊克河、瓦爾河沿岸,可與萊茵河流域廣大腹地聯系,每年有20萬艘內河船舶停靠;外港即新開挖深23米、寬400~600米、長12千米的新沃特韋運河而建起的歐羅波特海港,可停泊54萬噸的巨型油輪,以裝卸煤、礦石、石油為主,每年有3萬艘海輪停靠;鹿特丹港區面積100平方千米,碼頭總長近90千米,每年的貨物吞吐量2億噸以上(2000年創最高記錄達3.2億噸),年集裝箱吞吐1000多萬只標準箱(2018年集裝箱吞吐1451萬只標準箱,居世界各大港第12位、歐洲第1位),有400多條海上航線通往世界各大海港。鹿特丹港的最大特點是儲存、運輸、分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附加值,然后通過鐵路、公路、河道、航空、輸油管道、海運等運輸線路將貨物送到歐洲各地。鹿特丹通過四通八達的公路與歐洲所有大城市聯系起來,從鹿特丹出發,8~10小時就到巴黎、漢堡、法蘭克福;鹿特丹港的駁船集裝箱運輸發展勢頭很好,每天都有駁船將集裝箱通過萊茵河航道運到德國、法國、瑞士各港。港區的“歐洲之桅”是鹿特丹地標建筑,高186米,是1960年專門為荷蘭國際園藝博覽會而建的瞭望塔,塔高96米處建有一個“鴉巢”一樣的觀景臺,全塔用混凝土建造,曾是當時鹿特丹最高建筑,2010年該塔被荷蘭列為國家歷史遺跡。
鹿特丹
鹿特丹古代是從荷蘭南部大片沼澤流出的鹿特河邊的小漁村,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人們在馬斯河北岸修建堤壩,用閘門將馬斯河與鹿特河隔開;1340年挖運河與代爾夫特和萊頓相通,城市逐漸繁榮起來;16世紀,城市建設逐步發展,在泥沼地上又挖出了許多港口;18世紀鹿特丹港與英國、法國的海運貿易十分興旺,有些船只由鹿特丹啟航最遠到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地。19世紀后期,由于德國的統一,萊茵蘭及魯爾區的工業化,鹿特丹的轉口貿易港地位日益重要,特別是1877年鐵路接通南部市區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新運河(新沃特韋運河)使其運輸條件極大改善,新沃特韋運河沿岸的歐羅波特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20世紀初,鹿特丹成為荷蘭第一大港;二戰結束后鹿特丹進行大規模港區重建,歐羅波特港的建成使鹿特丹港在60年代一躍而成為世界最大的港口。
港口的發展也帶動了城市的發展,港口區建起了大型煉油廠、造船廠、石油化工廠、工程機械廠、乳品加工廠、人造黃油廠、啤酒廠、家用電器廠等,鹿特丹是目前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屬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為港口服務的金融、商業貿易、鐵路公路管道運輸都很發達;鹿特丹城市面積已達319平方千米,人口62萬(2015年),是荷蘭第二大城市。《財富》世界500企業聯合利華公司的總部設在鹿特丹(聯合利華公司有倫敦和鹿特丹兩個總部,鹿特丹總部負責冰激凌、茶飲料、調味品等食品業務)。
鹿特丹教育發達,擁有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等世界名校。建于1913年的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是以16世紀荷蘭著名思想家家伊拉斯姆斯命名的世界知名的公立研究性大學,以經濟管理學、醫學和社會科學最具優勢,知名校友有世界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簡丁伯根等,在近年來QS世界大學排名中居世界各大學前200名,荷蘭各大學前8名;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下屬的醫學中心(即附屬醫院)是荷蘭最大最先進的學術醫療中心,是歐洲三大頂級醫學研究機構。鹿特丹城市品牌價值高,在城市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中名列第85位,排在京都、雅典、底特律等名城之前。
萊茵河生態治理
如今萊茵河以清澈的河水和兩岸秀美的風光而著稱于世,是世界河流生態治理、水質保護最好的河流之一,一些河段的河水可直接飲用;魯爾河水質良好,是流域內220萬人口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來源,每年提供飲用水5億立方米;萊茵河中生活著包括對水質要求非常高的指標物種大西洋鮭魚等63種魚類。萊茵河成功的背后包含了萊茵河兩岸人民曾經的淚水,不懈的堅持、努力。
上世紀中葉后,隨著工業化的高速發展,萊茵河遭到嚴重的污染,沿河大量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向萊茵河排放,河水中的溶解氧急劇下降,水中重金屬、有機磷含量高,水質變差,致使萊茵河魚類大量減少,大西洋鮭魚一度絕跡;上世紀60、70年代萊茵河上游、中游水域中已不見魚類蹤跡,當時稱萊茵河是“歐洲的下水道”。1986年萊茵河發生了劇毒物污染萊茵河事件:1986年11月1日,坐落在萊茵河沿岸的瑞士巴塞爾桑多茲化工廠化學品倉庫失火,1000多噸劇毒的殺蟲劑、除草劑、有機汞、除菌劑、滅火劑水一起流入萊茵河,造成160千米范圍內多數魚類死亡,480千米范圍內的井水受污染不能飲用,巴塞爾以下至德國卡爾斯魯爾河段內15萬條鰻魚全死亡,巴塞爾以下德國、法國、荷蘭的沿河自來水廠全部暫時關閉,給萊茵河中下游巨大損失。
20世紀50年代萊茵河流域啟動了流域治理工程,歷經污水治理、水質恢復、生態修復、提高補充各階段,主要做法是:1)建立流域各國間高效合作機制。1950年萊茵河流域內的瑞士、法國、德國、盧森堡和德國在瑞士巴塞爾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以下簡稱“萊茵河委員會”),現在該組織成員國擴大至萊茵河流域所有9國,總部設在德國科布倫茨,設秘書處協調流域各國治理工作。2)建立全流域的水質監測、保護、污水治理體系。目前萊茵河全流域設有57個監測站點,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對萊茵河進行監測,并建有水質預警系統。1976年,”萊茵河委員會”成員國簽署了控制化學品污染公約、控制氯化物污染公約,嚴格控制化學物質排放。萊茵河流域已建起了數千個現代化污水處理廠。3)全流域生態修復。萊茵河流域各國從生態系統的角度看待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注重維護、恢復河流的自然特征,為各種生物提供其生存環境。1987年“萊茵河委員會”通過“萊茵河行動計劃”、“鮭魚2000年行動”將鮭魚的重新回歸作為治理效果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拆除萊茵河一些支流上的水壩、修復魚道、修復礦山、擴建天然公園、建立自然保護區等行動成效顯著。目前萊茵河流域大型天然公園有上馬克天然公園(德國利珀河流域)、上陶努斯天然公園(德國美因河流域、蘭河流域一帶)、洛林天然公園(法國,摩澤爾河上游一帶)等。
魯爾區
位于萊茵河右岸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魯爾區是世界著名的工業區,形成于19世紀中葉,已有百多年歷史,曾被稱為“歐洲引擎”、“的國工業心臟”,曾經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區。魯爾區位于德國西北部,西距比利時、盧森堡不過60、70千米,南與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首府杜塞爾多夫緊鄰,行政區屬于經濟文化發達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魯爾區是根據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其地域范圍的,西至萊茵河,東到哈姆,南起杜塞爾多夫及魯爾河,北到利珀河,面積4600平方千米,人口600多萬(2018年)。這里蘊藏的煤炭總儲量在2000億噸,大部分是質量上乘的硬煤,為魯爾區工業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動力和原料;而萊茵河為此提供了質優價廉的運輸服務。萊茵河及魯爾河不僅為魯爾區提供了工業用水,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方便的水運,組織了魯爾區的經濟活動。魯爾區內有溝通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埃姆斯河的運河網,總長度400多千米,有大小標準化河港70多座。18世紀中期這里就有采煤,19世紀到20世紀大規模的煤炭生產幾乎撐起了德國長達150年的發展,促生了德國的經濟奇跡;到1956年魯爾區煤炭年產量突破了1.5億大關,達到了歷史的最巔峰。100多年的發展魯爾區形成了以采煤、電力、鋼鐵、機械、化學五大工業部門為主的發達的重工業區。魯爾區強大工業曾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后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曾占德國工業產值的40%,曾生產了德國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鋼鐵。
魯爾區現有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波鴻、蓋爾森基興、奧伯豪森、哈廷根、多哈、伍佰塔爾等幾十個大小城市,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密集區。位于魯爾區中心地帶的埃森,現有人口50多萬,曾是德國大財團克虜伯軍火的發祥地,有鋼鐵、機械、化學、電力、電子電器、飛機制造等工業,《財富》世界500強企業——蒂森克虜伯集團(歐洲最大鋼鐵生產商)、歐洲電力公萊茵集團(歐洲最大電力供應商之一)、意昂集團(德國最大能源生產商)、贏創工業(德國大型化學品生產商)、豪赫蒂夫公司(德國最大的工程與建筑商之一)的總部都設在埃森。埃森城市品牌價值高,在城市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中位居世界第165名。
位于魯爾區東部的多特蒙德是魯爾區的交通樞紐和主要工業城市,是魯爾區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60多萬),曾經有發達的采煤、鋼鐵、機械、化學、啤酒釀造等工業,現在主要經濟部門是物流、信息、保險、金融和旅游,制造業有精密機械、化學、啤酒、食品等工業。杜伊斯堡位于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處、魯爾區最西部,有人口近50萬,是德國及歐洲最大的河港,每年有2萬艘船只在杜伊斯堡港區有20多個碼頭裝卸鐵礦砂、焦炭、鋼材等貨物;杜伊斯堡是魯爾區內距北海最近的城市,優良的區位使它成為德國最大的鋼鐵中心;主要經濟部門是制造業(以鋼鐵工業為主)、交通物流、商貿和旅游。伍佰塔爾位于魯爾區南部,西北距埃森23千米,曾是魯爾區紡織、鋼鐵、機械、化學、橡膠等工業發達的城市,現有人口30多萬,是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出生地,保留著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故居。
埃森市容
20世紀50年代后期,魯爾區單一經濟結構日益顯露弊端,煤炭銷售急劇下降,鋼鐵產品滯銷,大氣污染嚴重,經濟衰退,大量企業倒閉,人口外流。面對魯爾區及其糟糕的大氣環境,煤炭、鋼鐵工業無法逆轉的結構性危機,德國聯邦政府及魯爾區各級政府決定痛下決心將魯爾區徹底轉型,1968年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政府發布《1968-1973魯爾發展計劃》,計劃的核心是在魯爾區拋棄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和交通體系,通過引入文化和科教項目推高魯爾區房地產開發價值。20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政府開始對魯爾區進行改造和經濟結構轉型,陸續關閉煤礦、焦化廠、老舊煉鐵煉鋼廠,鋼鐵生產全部轉移到杜伊斯堡,大力對火電廠進行潔凈燃煤技術改造,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對煤礦塌陷區進行生態修復,將此改造為生態工業區、高爾夫球場、工業遺產公園,引進外來資金技術發展汽車、微電子、精密儀器、制藥、太陽能發電等新興工業,大力發展商貿、物流、電子通訊、旅游、文化教育等現代服務業。經過40多年努力,魯爾區的采煤、鋼鐵已不再扮演重要經濟角色(2010年魯爾區關閉了所有的煤礦);精密機械、汽車制造、電子、通訊、環保、信息服務、旅游、商業、物流、醫療、教育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重心已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魯爾區已成功轉變為以新興產業為經濟增長點的多部門綜合經濟區。魯爾區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建立了200多個自然保護區,有綠地7.5萬公頃,人均綠地面積130平方米。工業旅游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老工業遺產除被開發為工業旅游外,許多廢棄的工業設施建成了工藝技術中心、現代科技園、軟件園。魯爾區大力發展教育,現在有多特蒙德工業大學、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波鴻魯爾大學、波鴻應用科技大學等14所高校、30個技術研究中心、15個科研成果及技術轉化機構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多特蒙德工業大學是魯爾區內最好的大學,在近年來QS世界大學排名中居世界各大學前800名、德國各大學前10名。
多特蒙德市容
波鴻曾經是魯爾區主要的采煤、電力、化學工業中心;如今是轉型較成功的城市,汽車零配件、軟件、工業遺址旅游、商業、教育、文化娛樂是主要經濟部門。位于波鴻的魯爾公園購物中心建于1964年,是當時德國最大的購物中心。波鴻魯爾大學是建于1962年的國立大學,現有4萬多名師生,以擁有德國最完整的專業設置而聞名,共有20個系100多個專業,其中的神經學、微電子學、材料學、環保研究、莎士比亞學、婦女研究、黑格爾檔案館等聞名全球。創造于波鴻的德語音樂劇“星光列車”是世界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1988年上演十多年來已收獲1000多萬名觀眾。每年一度的波鴻綜合音樂節將不同音樂類型的樂隊齊聚,是該類型歐洲最大的音樂節。波鴻建有德國礦業博物館、德國鐵路博物館、波鴻蔡斯天文館等。在德國礦業博物館,陳列著風鎬、采煤機、卷揚機、絞盤、礦燈等各種采礦工具,觀眾還可以下井參觀地下20米的采礦場,可登上高68米的提升井架,鳥瞰波鴻城市全貌。
位于魯爾區北部的蓋爾森基興曾是興旺的鋼鐵煤炭城市,20世紀初期最興盛時期有60個煤礦生產,大批煉焦廠、高爐廠、火電廠給該市帶來“千火之城”的別稱。20世紀60年代以來,蓋爾森基興轉型發展可再生能源、通信、旅游休閑、體育競賽等新興產業,德國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就在該市;位于該市的奧夫沙爾克球場是歐洲最先進的現代化足球場,世界十大足球場之一,建成于2001年,它有可移動草坪、巨大的電視墻立方體、可伸縮屋頂及電子控制系統,可容納觀眾53800余人,被歐洲足球聯合會評為五星級等次,2004年度歐洲冠軍杯決賽、2006年德國世界杯1/4決賽都在此舉行。
萊茵河畔的名城
萊茵河畔名城很多,著名的有巴塞爾、斯特拉斯堡、曼海姆、美因茨、科布倫茨、波恩、科隆、杜塞爾多夫、奈梅亨、鹿特丹等 。
巴塞爾位于萊茵河上游與中游交界處,瑞士與法國、德國三國交界處,地跨萊茵河兩岸,是瑞士第三大城市。 早期巴塞爾是羅馬人、阿爾曼人、法蘭克人的定居點,11~15世紀是德國的屬地,16世紀初加入瑞士聯邦,現在是瑞士聯邦巴塞爾州的首府。1460年巴塞爾就有了第一所大學,成為歐洲人文主義中心之一,造紙、印刷工業發展起來;17世紀絲織業興起,18~20世紀化學工業、制藥工業發展迅速;如今巴塞爾的制藥、化學工業是其經濟支柱,世界制藥業巨頭諾華制藥和霍夫曼羅氏集團的總部均設在巴塞爾(均是《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巴塞爾的金融、會展、旅游業也十分重要,設有國際結算銀行,被認為是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創新力的城市之一。巴塞爾國際鐘表展是世界最負盛名的三大鐘表展之一(另二大鐘表展是日內瓦鐘表展和中國香港國際鐘表展),被稱為“鐘表屆的奧斯卡”,有近百年歷史,近年來巴塞爾國際鐘表展參展品牌有2000多家,有10萬名專業買家及觀眾參加。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是世界最大的當代藝術博覽會,每年舉辦一屆,來自世界各地的繪畫、雕塑、攝影、視頻藝術、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等齊聚巴塞爾的300個畫廊,吸引著近5萬名藝術家、畫廊老板、博物館館長、私人藝術收藏者前來觀展,《紐約時報》評論它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盛會”。巴塞爾有創建于1460年的巴塞爾大學,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學,其生化系居世界領先地位,曾在巴塞爾大學任教的兩位教授是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巴塞爾也是著名的博物館之城,有巴塞爾造紙博物館、巴塞爾猶太博物館、巴塞爾美術館、基爾施戈登博物館、丁格利博物館、巴塞爾藝術博物館、巴塞爾當代藝術博物館、巴塞爾自然史博物館、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巴塞爾歷史博物館等。巴塞爾猶太博物館展示了在瑞士的猶太人歷史,1897年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就在巴塞爾舉行。
巴塞爾勞街
美因茨位于萊茵河與美因河的交匯處萊茵河左岸,城郊有許多雷司令葡萄種植園,有“葡萄酒城”的美稱,每年舉辦葡萄酒節,其著名特產是雷司令白葡萄酒;美因茨是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首府,文化發達,歐洲最大的中央電視臺——德國電視二臺就設在美因茨。有建于1477年的美因茨約翰古登堡大學(簡稱美因茨大學,以紀念西方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約翰古登堡),它是德國15所重點大學聯盟成員之一。美因茨隔萊茵河對岸的城市是威斯巴登(德國黑森州首府),是德國著名的旅游(溫泉療養)城市。
位于科隆以南30千米、萊茵河畔的波恩是德國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曾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建成西德)的首都,現仍是德國的政治中心之一。波恩是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一個城市,約30萬人口。波恩是舉行國際會議的重要場所,聯合國環境和發展事務組織也駐在波恩。波恩也是總部經濟發達城市,《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德國電信、德國郵政的總部都在波恩。波恩最著名的大學是波恩萊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簡稱波恩大學,創建于1786年,現在是一所公立研究性大學,有四個校區,散布在波恩各地,設有天主教神學院、數學和自然科學學院、醫學院、法學和經濟學院、哲學院、農學院、教育學院、水利法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等教學研究機構,在校學生有30000多人,培養了7位諾貝爾獎得主,杰出校友有德國偉大詩人海涅、音樂家貝多芬、偉大導師卡爾馬克思、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被譽為“歐洲之父”的法國前總理羅貝爾舒曼、德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尼采、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等;波恩大學在近年來QS世界大學排名中居世界各大學前300名。波恩也是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鄉,有貝多芬故居。
波恩貝多芬塑像
波恩大學主樓
位于萊茵河東岸的杜塞爾多夫緊鄰魯爾區,是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首府,現有人口近60萬,是德國重要的工商業中心,有發達的制造業(有鋼鐵、化工、制藥、精密機械、紡織服裝等制造業)、物流業、會展業、廣告業、通訊業和旅游業;是歐洲會展業最發達的七個城市之一,杜塞爾多夫國際船艇展(世界最大的船艇展之一)、杜塞爾多夫國際醫院及醫療設備展、杜塞爾多夫國際服裝展都是世界著名的大型展會。杜塞爾多夫有“魯爾區辦公桌”之稱,是許多如德國漢高、曼內斯曼、德國沃豐達等大公司總部所在地,中國華為德國總部也設在杜塞爾多夫。杜塞爾多夫有海因里希海涅大學(也稱杜塞爾多夫大學),以出生于杜塞爾多夫的德國偉大詩人海因里希海涅命名,是德國最著名的綜合性研究性公立大學之一。
奈梅亨坐落在荷蘭南部瓦爾河畔(瓦爾河是萊茵河下游一叉流),是荷蘭重要的工商城市和港口,建有大型集裝箱碼頭,通過萊茵河、瓦爾——馬斯運河、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鐵路網與荷蘭、德國、比利時、法國內地聯系。奈梅亨的電子工業極為發達,市區人口17萬,是荷蘭十大城市之一。奈梅亨建有荷蘭著名的拉德堡德奈梅亨大學,該校曾培育出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奈梅亨有2000年歷史,古跡眾多,是荷蘭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七月舉辦的“夏季四日漫游節”吸引著來自各地的游客。1999年,奈梅亨與我國蘇州市結為友好城市。
歐洲第二首都——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坐落在萊茵河支流伊爾河河口,法國東北部邊境,東側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是法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因有眾多的國際機構而有“歐洲第二首都”之稱(歐洲第一首都指比利時布魯塞爾)。斯特拉斯堡在地人語言中是“伊爾河邊的山丘”之意。斯特拉斯堡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是一軍事哨所,4世紀成為斯特拉斯堡總主教的駐地;5世紀后先后被阿拉曼人、匈奴人、法蘭克人占領;10世紀洛林公爵將斯特拉斯堡交給德國國王亨利一世,神圣羅馬帝國控制了該市;13世紀獲得帝國自由城市的地位;17世紀后期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奪取成為法國的領地;1871年普法戰爭后成為德意志帝國阿爾薩斯——洛林的一部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斯特拉斯堡重新回到法國。現在斯特拉斯堡是法國大東部區首府及下萊茵省省會,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28萬(2016年)。斯特拉斯堡現代工業起于19世紀后期,機械、電器、釀酒、醫藥、煉油、合成橡膠等工業發達;旅游、國際會展、物流業是斯特拉斯堡新興的經濟部門。
斯特拉斯堡是法國東部鐵路、公路、航空樞紐,斯特拉斯堡恩茨海姆國際機場是歐洲重要機場之一。斯特拉斯堡因地處法德邊界,處于歐洲大陸腹地,與歐洲各地的聯系都十分方便,故歐洲聯盟的許多機構都設在此地,主要有歐洲議會、歐洲委員會、歐洲人權法院、歐洲軍團,歐洲藥典委員會、歐盟反貪局等。歐洲議會是歐盟三大機構之一(歐盟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是歐盟的立法、監督和咨詢機構,成立于1958年,每個月的全體議員大會785名議員都要在斯特拉斯堡參會,下設外事委員會、發展委員會、國際貿易委員會、預算委員會、經濟與貨幣事務委員會、運輸與旅游委員會、漁業委員會、農業委員會、就業與社會事務委員會、憲法委員會等23個委員會。歐洲委員會也稱“歐洲理事會”,簡稱歐委會,1949年成立,現有47個成員國和5個部長委員會觀察國,其宗旨是保護歐洲人權、議會民主和權利的優先性;在歐洲范圍內達成協議以協調各國社會和法律行為;促進實現歐洲文化的統一性。歐委會的最高決策和執行機構是部長委員會。歐洲軍團是創建于1992年的一支世界獨一無二的軍事聯盟,是歐洲防務的基石,總兵力5萬人,總部設在斯特拉斯堡,常駐斯特拉斯堡司令部的兵力有1000名。歐洲人權法院建于1959年,設在斯特拉斯堡,是一個保護歐洲人權的區域性常設性機構,有與成員國數量相等的法官組成,只受理歐委會成員國提出的案件。
斯特拉斯堡傳統建筑
斯特拉斯堡是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位于伊爾河兩條支流環繞的格朗德島(大島)上有大量中世紀的精美建筑,這一區域在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也是首次一個城市的整個市中心區域獲此殊榮;大島上的具有中世紀萊茵蘭地區黑白木架構的建筑街景及主教座堂周圍中世紀風格的街道、廣場、運河。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地處伊爾河環抱的格朗德島(大島)是阿爾薩斯首都歷史中心,在相當小的范圍內,聳立著著名的古跡建筑群;主教堂、四個古代教堂和羅漢宮(主教們以前的住所)看起來像一個孤立的古跡,實際上卻構成了一個典型的中世紀城鎮,體現了斯特拉斯堡從15至18世紀的發展變遷。著名的景點還有城市歷史博物館、圣莫里斯教堂、巫毒教城堡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圣斯蒂芬教堂、斯特拉斯堡廊橋、圣尼古拉教堂、猶太街、斯特拉斯堡會展中心。斯特拉斯堡的城市品牌價值高,在城市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世界城市500強》榜單中居第232位,排在科隆、火奴魯魯等名城之前。
德國的“西大門”——科隆
坐落在萊茵河下游的科隆是德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工業重鎮,位于德國西部,南距古城波恩30千米,北面不遠就是杜塞爾多夫及魯爾區,西距荷蘭與德國邊境不過50千米,有“德國的西大門”之稱;科隆市橫跨萊茵河兩岸,面積405平方千米,人口100多萬,是德國第四大城市。公元前38年這里建起古羅馬要塞;公元50年,這里被授予羅馬城市的權利,定名科隆尼亞克勞狄阿拉阿格里皮內西姆,意為“羅馬人的拓居地”,后簡化為科隆。8世紀,查理大帝定科隆為大主教駐地,城池幾度擴建;12世紀大主教萊納爾德馮達瑟爾將東方三博士的遺骨從米蘭移到科隆,成為朝圣地,因地處歐洲東西和南北交通要沖,又是朝圣地,商貿繁榮;到12世紀已有居民4萬,是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人口甚至超過當時的巴黎和倫敦;中世紀的科隆是帝國自由市和漢莎同盟的重要城邦。1815年科隆被并入普魯士,1839年鐵路通到科隆,隨著魯爾煤田的開發,科隆的機械、鋼鐵、化學、軍火等工業發展起來,二戰后迅速發展為德國重工業中心之一,有電力、化學、冶金、電子電器、煉油、制藥、紡織、食品、啤酒釀造等多種工業;如今科隆的金融、會展、旅游、交通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也十分發達,世界航空業巨頭之一的德國漢莎航空集團的總部就設在科隆。漢莎航空也稱德航,是德國的國家航空公司,飛行網絡遍布全球450多個航空港,是世界第四大航空公司(按乘客載運量計)。
科隆大教堂
科隆是歐洲會展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科隆國際食品展是世界最大的食品飲料貿易展覽會,也是科隆國際展覽公司主辦的重要展覽項目,2011年科隆國際食品展覽會有來自100個國家的6500多家公司參展,吸引了來自世界180多個國家的150多萬名參觀者。科隆國際家具展是世界家具市場上最重要的家具展會,每年一屆,首次舉辦是1949年,至今已舉辦60多屆,展品分公寓家具、軟體家具、室內照明、兒童和青少年家具、餐廳家具、仿古及復制家具、臥室家具及配件等眾多門類。科隆國際游戲展是歐洲最大最權威的綜合性互動游戲式游戲軟件、信息軟件和硬件設備展覽,自2009年起每年在科隆國際展覽中心舉辦。
科隆是德國西部的科教中心,有科隆大學、科隆技術大學等。科隆大學是居德國前5名的大學。科隆大學建于1388年,是德語區最早建立的一批大學之一(建于1348年的捷克查理大學、1368年的維也納大學、建于1386年的德國海德堡大學),至今發展成德國規模最大的大學之一,有50000多名在校學生和教職員工,設有經濟管理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哲學院、數學自然科學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等,杰出校友有4位諾貝爾獎得主、德國前總統卡爾卡斯騰斯、德國前總統古斯塔夫海涅曼等。
科隆是德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地標建筑當屬科隆大教堂了。科隆大教堂與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并稱歐洲三大宗教建筑(教堂)。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歷經700年斷斷續續的修建直到1880年才全部建成;它是哥特式基督教堂,為罕見的五進建筑,包括五個殿堂和一個繞圣壇而建的帶有三個偏堂的回廊,圣壇是中世紀德國教堂中最大的,圣壇上的十字架是歐洲大型雕塑中最著名的珍品;圣壇的兩側還排列著104個座椅。科隆大教堂兩座157米高的尖塔直指蒼穹,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雙塔建筑,也是德國第二高教堂建筑(德國最高教堂建筑是彼爾姆大教堂)。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哥特式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歷經幾個階段的修建,直到1880年才建成;在修建科隆大教堂的7個世紀中,一代代建筑師們秉承著相同的信念,做到了絕對忠實于最初的設計方案;除了自身的重要價值和教堂內的藝術珍品外,科隆大教堂還體現歐洲基督教經久不衰的力量。
科隆著名旅游景點還有霍亨索倫橋、科隆圣馬丁教堂、巧克力博物館、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科隆香水博物館、羅馬——日耳曼博物館、科隆三角大樓、科隆市政廳、瓦爾特拉博物館、科隆動物園、科隆柯倫巴藝術博物館、德國體育和奧林匹克博物館等。科隆香水博物館在科隆大教堂附近,展示古龍水的輝煌歷史。古龍水也叫“科隆香水”,是一種精油含量在2~3%的清淡香水,由發明了“匈牙利水”(香水)的意大利理發師費彌尼的后代法麗娜帶到科隆來的一種香水,這種香水在18世紀的科隆大量生產,廣受歡迎,定名為“科隆香水”,中文翻譯為“古龍水”。
科隆狂歡節是世界僅次于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的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狂歡節,也叫“第五季節”,于每年11月11日11時11分在科隆市的老廣場開幕,持續到第二年2月份;參加城市主要是科隆和杜塞爾多夫。科隆狂歡節的歷史有上千年,已是德國西部地區僅次于圣誕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活動高潮在每年1月底的“玫瑰星期一”的花車游行活動。屆時選出的“王子”、“少女”和“農民”是狂歡節標志性人物,他們要在狂歡節期間出席各種重大活動并表演;狂歡節的高潮是全城大游行,人們三五成群喝著啤酒,拉著手風琴,穿著五彩服裝,戴著怪異的假面具,大游行隊伍長達6500米,游行路線總長7000,歷時5小時。科隆在世界知名度較高,在城市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的榜單中位列第233位,在火奴魯魯、伯明翰(英國)、武漢等名城之前。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