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廖夫,一位在航天領域書寫傳奇的人物,他擁有戰斗的一生。在當時復雜的國際環境與科技條件下,科羅廖夫投身于航天事業的探索與奮斗。他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從基礎理論研究到實際的火箭設計制造,每一步都走得艱難卻堅定。他的智慧與勇氣推動了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讓蘇聯在航天領域取得諸多重大突破。從發射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到將人類首位宇航員送入太空,科羅廖夫憑借著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卓越的領導才能,在航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后來者繼續為航天事業拼搏。
說起當今俄羅斯航天事業,不得不提到一位蘇聯杰出的科學家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從第一架火箭飛機展翅翱翔,到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一飛沖天,再到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索太空,科羅廖夫用自己的一生托起了蘇聯的航天事業,他被外界稱作蘇聯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當蘇聯獲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后,曾有人問過科羅廖夫這樣一個問題:“所有的榮譽都成了別人的,不讓你公開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公布自己的身份,你不覺得不公平嗎?”科羅廖夫回答說:“我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我知道這是祖國需要的。”
天才要像隕石一樣,燃燒自己去照亮他的時代
這是一張具有歷史意義的黑白老照片——
那是蘇聯運載火箭實現人類首次太空飛行返回后,科研人員與宇航員的合影。作為總設計師的科羅廖夫坐在最中間的位置。
那一刻,科羅廖夫的眼中仿佛有星辰,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從天才少年到國家英雄,這條路何嘗不是一場艱難的跋涉。
何謂天才?科羅廖夫給出自己的解讀:天才要像隕石一樣,燃燒自己去照亮他的時代。
科研道路上并不總有靈光一現的時刻,更長的是自我磨礪與煎熬,這樣的生活有點像苦行僧的修行之旅。絕大多數向科研最高峰攀登的人,會在半山腰掉下去,科羅廖夫卻是那個“幸存者”。
“媽媽,飛機為什么能飛?”兒時的科羅廖夫總是喜歡問母親各種各樣的問題。
“因為飛機有翅膀。”
“那我要用床單做成翅膀學習飛行。”小科羅廖夫的想法總是那么荒誕不經,但這些奇思妙想的背后是他對天空的向往。飛機飛行的優美姿態,給他帶來無窮的遐想,也在他心中播下了夢想的種子。
讀中學時,科羅廖夫親自設計制造了一架名為“科列捷別利”的滑翔機并成功試飛,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人們不相信這架飛機出自一位10多歲的孩子之手。
“一位年輕人駕駛著自己發明的滑翔機沖向藍天,背景音樂是蘇聯激情澎湃的號角聲。”后來,科羅廖夫年少時的這段經歷,成為蘇聯電影《馴火記》的一段情節。
科羅廖夫本以為會在自己鐘愛的航空設計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成為一名杰出的飛機設計師。一次機緣巧合,卻改變了科羅廖夫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個時代。
1929年的一天,科羅廖夫和幾位同學一道拜訪了現代導彈理論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這是一項艱難的事業,它需要知識儲備,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也許還要付出生命。”時年72歲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給他們講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年輕的科羅廖夫被深深吸引了,身體里的血液仿佛在燃燒。
齊奧爾科夫斯基之于科羅廖夫,恰似伯樂遇到千里馬。這次會面,徹底改變了科羅廖夫的人生軌跡。恩師的話為科羅廖夫打開了通往成功的大門。
科羅廖夫與導彈“結緣”30年,將這段歲月分割成3個10年,你會驚奇地發現,每個階段他都實現了一次跨越——
1947年,蘇聯第一枚導彈P-1試射成功,為日后的洲際導彈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1957年,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研制成功,一舉奠定了蘇聯軍事強國地位;
1961年,蘇聯完成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使蘇聯成為太空發展領域的領跑者。
憑借這些功績,科羅廖夫成為列寧獎金的獲得者,并先后2次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榮譽稱號。這是國家對他杰出貢獻的肯定,也是一名國防科技工作者的無上榮譽。
科羅廖夫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了半個世紀的奇跡。時至今日,他的科研成果仍在被廣泛應用。
不分晝夜的工作,致使科羅廖夫積勞成疾,曾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66年,他因心臟病住進醫院。躺在病床上,科羅廖夫放不下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不停在腦海中勾畫出美好藍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科羅廖夫都在與時間賽跑,用燃燒自己生命的代價,去照亮那個時代。
命運如同手中的掌紋,無論多曲折終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當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在蘇聯風靡流行,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科羅廖夫非常欣賞保爾不向命運低頭的堅強意志,他覺得那是自己“戰斗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人生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堅強,一面是軟弱。科羅廖夫之所以成為民族英雄,在于面對困境時,堅強的一面戰勝了脆弱的一面。
在導彈研發領域,年少成名的科羅廖夫意氣風發。然而,一次意外使他的人生陡然發生反轉。因卷入政治風波,科羅廖夫被迫入獄,他為之奮斗的導彈事業也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即使在絕境中,也要為自己種下希望的種子。在獄中,科羅廖夫多次給妻子寫信,信中他從不強調個人境遇,而是一直將國家的利益掛在心上。他寫道:“偉大的事業不允許我們在此刻撒手不管,這是祖國和人民需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成為科羅廖夫命運的轉折點。當時,納粹德國使用V-1巡航導彈瘋狂襲擊英國本土,導彈的威力引起了蘇聯當局的高度重視。蘇聯決定開始自己研制軍用導彈。借此契機,科羅廖夫重獲自由,回到自己一直熱愛的科研崗位。
當時的蘇聯,導彈設計事業幾乎是一張白紙,國內尖端技術人才匱乏,沒有任何經驗可循,要想在短時間內研制成功,難度可想而知。
沒有人愿意觸碰這塊“燙手的山芋”,不畏挑戰、敢于逐夢的科羅廖夫卻認為這是“一顆生機勃勃的種子”,只要用心澆水,就一定能生根發芽。
有人說,蘇聯彈道導彈事業如同一個函數,自變量是每個人的貢獻、創造力和智慧,而科羅廖夫就是那個“最優解”。
瓦西里·米申是科羅廖夫得力的助手。在他的印象里,深入試驗和設計現場是科羅廖夫多年的習慣。“他總是樂觀并忘我地從事前線所需要的科研工作。”
導彈發射后,需要承受巨大的空氣阻力,數十米長的彈體,任何一個零件不合格、一項技術指標不嚴謹都可能導致發射失敗。
只有親自到現場,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為了選擇合理的設計方案,科羅廖夫與工作人員一起分析試驗結果,尋找突破技術瓶頸的方法。經過無數次的論證,科羅廖夫帶領科研團隊終于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的導彈設計方案。
有一次,試驗現場突然發生爆炸,科羅廖夫瞬間被沖天的火光“吞噬”。同事把他救出來的時候,他的額頭被濺起的飛石劃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凌亂的衣服上布滿血跡,牙齒也被磕掉了兩顆,說話時微微嗡動的嘴唇像“啜飲”時的樣子。“我終于知道原因了!”在其他人都驚魂未定的時候,科羅廖夫卻為能找到真正的爆炸原因而慶幸。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P-7,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命運如同手中的掌紋,無論多曲折終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短短的十年時間,科羅廖夫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劃時代的壯舉,讓蘇聯成為當時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軍事強國。
于無聲處聽驚雷,導彈騰空的背后是“馴火者”的隱形人生
1961年4月12日凌晨,隨著一聲巨響,火焰從塔架兩側噴出,一個“龐然大物”騰空而起。隨后,全世界都知道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新聞:蘇聯成功將人類第一位航天員送入太空!
蘇聯官方媒體描述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成功了!發射現場所有的人都歡呼、鼓掌、擁抱,有人將頭上的帽子拋向天空,向航天員致敬。
此時,一位面容堅毅的老人,望著升空的火箭沖入云層,向更遠的太空飛去,他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
時光如水,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靜流淌。直到1966年1月16日,人們才知道這位老人就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締造者科羅廖夫。
這一天,冬日的莫斯科格外寒冷,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悲傷的氣息。人們認識科羅廖夫的方式,是通過蘇聯各大報紙發布他去世的訃告。當時,數以萬計的市民自覺排成長隊來瞻仰科羅廖夫的遺容。
這樣的“大場面”是科羅廖夫生前從未經歷過的,他的名字、肖像甚至他的功績,到那一刻人們才第一次知曉。
由于科羅廖夫的研究工作涉及國家機密,從他第一天選擇這份職業開始,他的一生便與鮮花和掌聲無緣,那些屬于他的高光時刻只能在史料中供人追憶。
當年,瑞典科學院曾提名運載火箭和衛星設計者獲諾貝爾獎。當瑞典科學院致信蘇聯政府詢問設計者是誰時,當時的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回答說:“是全體蘇聯人民。”
就這樣,科羅廖夫與科學界的最高榮譽失之交臂。
然而,歷史總會倔強地呈現出真實的面目。28年后,俄羅斯一位記者雅·格羅瓦諾夫出版了科羅廖夫的個人傳記,首次對他進行解密,才讓人們走進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真實生活。
“不準記日記,不準將密級資料帶回家,不準對親人談工作……”這些要求,科羅廖夫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一輩子隱姓埋名、潛心鑄“劍”,是他無悔的選擇。
然而,對家人的虧欠,是科羅廖夫心里的一個禁區,碰一下就會疼。在女兒很小的時候,科羅廖夫就開始了自己的囚禁歲月;重獲自由后,他又把全部心思撲到導彈研發事業上。
“我很難尋覓兒時對父親的記憶,因為他太忙了,我們也不曾有太多的交流。”女兒娜塔莎回憶道。
科羅廖夫去世的時候,名下存折只有16.24盧布。對于物質生活,他總是說:“這是小事兒,不重要。”他沒有給女兒留下物質財富,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是無比珍貴。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