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日本房地產市場猶如一場跌宕起伏的大戲,從極度瘋狂走向慘烈崩盤,這一過程令人唏噓不已。在當時,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房地產市場更是異常火爆。土地價格飆升,房價如同坐上火箭一般不斷攀升,民眾和企業紛紛投身其中,仿佛這是一座永遠不會崩塌的財富金礦。銀行大量放貸,推動著房地產市場愈發膨脹。然而,繁榮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隨著政策調整和經濟形勢變化,房地產泡沫開始破裂,房價暴跌,無數家庭和企業陷入困境。那么,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且讓我們一同探尋日本房地產崩盤的始末。
文|暗里著迷
編輯|t
關于高房價,一直是社會熱議的焦點。
如果房價不加以遏制,那么會發生什么呢?
我們的鄰居日本,就給我們上演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在上個世紀,隨著日本樓市的崩盤,日本老百姓畢生積累的財富瞬間化為烏有。
很多日本人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選擇以各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從這場影響至今的悲劇中,日本人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
進擊的日本
二戰后,日本成了美國的戰利品。
按照原本的打算,美國是要把日本打造成一個農業國的。
但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日本在美國心中的地位,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為了支撐朝鮮戰場,美國開始大力扶持日本,讓日本的軍工業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
(二戰后的日本)
這不是日本第一次發戰爭財,之后的美越戰爭,日本同樣作為美軍的大后方吃得盆滿缽滿。
相比韓國,日本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在整個美蘇冷戰期間,韓國作為雙方對抗的前線為日本抗下了所有壓力。
穩定,是發展的基石。
日本沒有浪費這天賜良機,在戰后的數十年里,一直保持著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速。
1968年日本超過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
憑借著強大的制造業,日本的家電、汽車開始席卷全球。
在高科技領域,日本的半導體行業甚至一度占據了全世界的半壁江山。
蛋糕就這么大,日本人吃下了大頭,受傷的自然就是美國人了。
那時候的美國可不是如今產業空心化的國度,工人階級才是選票的主力。
可想而知,當時的美國人是非常厭惡日本人的,認為日本人搶走了自己的工作。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半個世紀后,日本的角色就變成了中國。
(美國人砸日本車)
正如現在的美國政客常常會在公眾面前進行反華表演一樣,當時的美國政客同樣會進行反日演出。
不同的只是,那時候的主角還是共和黨人。
翻開那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美國政客,在公眾面前砸自己的日本車、日本電視等等行為。
當這種情緒達到高點,美國政府又無法在正常的商業競爭中戰勝日本時,他們就開始掀桌子了。
為了解決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1985年9月22日,美國逼迫包括日本在內的英、法、西德調整貨幣政策,讓其本國貨幣對美元升值。
這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協議簽署后,日元兌美元大幅升值。
匯率的大范圍波動,帶來的直觀影響就體現在日本的制造業上。
日本的產品再也不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了,相反利用美元貶值帶來的優勢,美國的產品開始在世界范圍內一步步擠占日本的市場。
那么,面對美國的壓迫,日本政府又做了什么呢?
為什么日本的經濟會出現崩塌呢?
日本是一個喜歡賭國運的民族,當然這也與它自身的地緣環境有關。
90年前,日本為了自己的帝國夢想,賭上了全部身家。
但他們低估了中國人的抵抗意志,最終落得慘敗收場。
這一戰過后,意味著日本在之后的時間里,只能以配角的身份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日本國內的那些帝國主義狂熱者,自然很難接受這樣的結局。
直到后來,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才讓這些人看到了重返世界之巔的希望。
戰后日本的經濟是如何實現騰飛的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文化上,日本和韓國一樣都是中華文化圈衍生出的次生文明。
(中華文化圈)
受益于中華文化的影響,無論是日、韓、朝,甚至北越,都有著強大的內在凝聚力。
由此帶來的是高效的組織動員能力,這個能力在國與國的競爭中,天然就帶有巨大的優勢。
這也是為什么二戰之后,只有東亞的幾個國家實現了工業化。
即使是面臨全面封鎖的朝鮮,也能在一片山地中成為美國的心腹之患。
從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開始,日本一直是中央王朝最虔誠的學生。
直到美國人轟開了日本的大門,讓日本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
最后的狂歡
日本政府自然很清楚貨幣升值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但自從二戰結束后,日本在事實上就成了美國的“殖民地”,自然沒辦法在政治上進行反抗。
既然反抗不了,那還是只能從經濟上想辦法。
(五國簽署廣場協議)
想來想去,日本人卻想了個昏招。
在當時的日本政府看來,首先就是要拯救制造業,至少不能讓產業崩盤。
那么,怎么做呢?
很簡單,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所以日本央行當即就將貸款利率從百分之五,一路下調到了百分之兩點五,順帶還把銀行的存款利率也同步下調了。
在日本政府看來,通過這樣一番調整,一來可以方便企業進行融資,二來可以讓老百姓把錢從銀行取出來進行消費和投資。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
在明知外貿受阻,投資制造業十有八九要虧損的情況下,聰明的日本人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投進去呢?
存銀行的利息又太低,這筆錢肯定是要取出來用的。
但取出來后,總不至于全部拿去消費吧,尤其對有錢的日本人來說,肯定還是要做投資的。
那么,投資什么呢?
很快全體日本人都有了共識:股票和樓市。
經過這么多年的積累,日本人攢下了一筆龐大的財富。
(九十年代的東京)
當這筆財富全部涌入股票市場和樓市,其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
從那一年開始,日本的資本市場迎來了一波大牛市。
有多牛呢?從1986年到1989年,日經指數從一萬三一路狂飆到了三萬九。
除了牛市外,日本的樓市也跟著突破了天際。
當時位于東京的銀座4丁目的土地甚至被炒到了75萬美元一平。
是的,你沒看錯,不是日元是美元。
這并不是孤立,當時東京的房價甚至足以買下整個美國。
那時的日本人就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前文也提到了,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的產品賣不出去。
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同時也意味著日元的購買力大幅升值了。
資產一下子膨脹起來的日本人,不僅在國內買買買,同時也開啟了環球購物之旅。
或許是被美國人壓制得太久,日本人重點照顧的目標就是美國。
他們用金錢開道,告訴了美國人,誰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菱買下洛克菲勒中心)
當然,這只是一句玩笑話。
不過,當時的日本人確實買了很多美國產業,和大量標志性的建筑。
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不難想象當時日本人的心態,尤其是普通年輕人的心態是什么樣的了。
對于普通的日本人來說,如果只想著打工掙錢,那別說一輩子了,就算能轉世十八次,也不可能買到一套房子。
所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也是全日本人的共識。
有條件的,會拿出全部身價,或買股票或投資房地產,躺在家里就能輕松讓自己的身家翻上好幾番。
沒條件的,也沒關系,銀行也會主動幫你申請貸款,不需要過多久,你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
如果你穿越到當時的日本,告訴他們股市和樓市的泡沫要破滅了,任你喊破喉嚨也不會有人相信的。
日本人堅定的認為:房價只會漲,永遠也不會跌!
當然,明眼人也有,至少當時的日本政府就很慌。
(日本樓市走勢圖)
誰都知道這是一個泡沫,但這個泡沫實在太大了,一旦戳破,必然萬劫不復。
但不管也不行,所以日本政府開始悄悄的加息。
他們以為只要低調一點,小心一點,就不會有人在意。
但市場是最敏感的,尤其是那些先吃螃蟹的人,都知道這就是一場資本游戲。
于是,這些聰明人開始大量拋售股票和樓盤。
雪崩,開始了。
無數人的畢生積蓄,隨著泡沫的破滅一起付之東流。
那時候的日本,每天都可以看到從天臺上一躍而下的身影。
寒夜漫漫,凜冬將至
自此之后,日本的經濟基本陷入了停滯。
從“失去的十年”到“失去的二十年”,再到如今“失去的三十年”。
日本還要失去多少個十年?
說實話,日本的未來并不容樂觀。
(2023全球前七大經濟體第一季度GDP)
根據IMF預測,今年日本的GDP約為42308億美元,而德國的GDP約為44298億美元。
這意味著時隔半個多世紀,德國將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和中國之后的第三大經濟體。
德日兩國都是傳統的工業強國,并且在燃油車時代,都是全球的領跑者。
如今的日本汽車行業是絕對的支柱,占到國民經濟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一旦汽車行業出現重大變故,其帶來的影響將超過泡沫破滅對日本帶來的傷害。
但面對這場蘊含著能源革命與智能革命的大變局,日本的表現卻和德國相反。
其國內最大的車企,始終抱著燃油車不放,對新技術充滿排斥。
更可悲的是,日本人再次賭上國運,押寶氫能源汽車。
但在中、美兩國默契選擇發展電動車的當下,除非外星人降臨地球,否則誰也救不了日本。
(2023年第一季度我國汽車出口量超過日本)
它告訴我們,人性的貪念是無止境的。
房價該上漲嗎?
有人說該,因為高房價能推動上下游行業的發展,帶來大量的工作機會。
也有人說不該,因為高房價是在剝削老百姓,是在壓榨年輕人的未來,遺禍無窮。
不同的角度,都能得出不同的答案。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