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zhàn)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畫卷中,坦克殲擊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是專門針對敵方坦克而設計的強大武器,以高效的反坦克能力在戰(zhàn)場上嶄露頭角。M10“狼獾”坦克殲擊車便是二戰(zhàn)美軍眾多坦克殲擊車中的杰出代表。它的誕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與戰(zhàn)術需求,在戰(zhàn)場上承擔著獵殺敵方坦克的重任。這款坦克殲擊車有著獨特的設計和性能特點,其強大的火力、相對靈活的機動性等,使其在與德軍坦克的對抗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讓我們深入探究M10“狼獾”坦克殲擊車的奧秘。
本文原載于《兵器》雜志2004年05月刊。本次轉載時經(jīng)重新二次內容完善及編輯、補充部分插圖和整理,以與同好共同分享。個人認為《兵器》雜志是一本專業(yè)、客觀的軍事雜志,推薦持續(xù)訂閱,豐富自身的軍事知識。轉載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較久遠的文章主要是想讓讀者以另一種比較獨特的視角審視曾經(jīng)的事物和觀點。
美國M10“狼獾”坦克殲擊車:二戰(zhàn)美軍裝備最多的殲擊坦克
閃電般的誕生
在1942年初北非作戰(zhàn)期間美軍反坦克部隊中充斥著大量過時的裝備,士兵不得不用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75毫米低速火炮來對抗德國的改進型IV號坦克、甚至最新式的“虎”式坦克。為了緩解這一尷尬的局面美軍于1942年4月提出急需一種專門用于反坦克作戰(zhàn)的車輛。
在M10坦克殲擊車之前,美軍曾經(jīng)試制過裝備127毫米炮的T24坦克殲擊車。該車采用M3中型坦克的底盤。
由于軍方的迫切需求,整個研制過程進展十分迅速。原型車很快由通用汽車公司研制完成,被稱作T35。該車使用了M4A2坦克的底盤,取消了航向機槍,加上一個可以360°旋轉的炮塔,安裝了76.2毫米反坦克炮。但美反坦克武器委員會認為T35無法令人滿意,其車體的側面裝甲應具有一定的傾斜角度,以增強防彈效果,于是又推出了T35E1。它的車體外形和T35有很大不同:車高略有降低,正面投影由原來的矩形變?yōu)樘菪危瑐让嫜b甲具有一定的傾斜角度,而且裝甲的厚度被削減,以減輕車重。
1942年6月4日美國陸軍兵器局將改進過的T35E1原型車正式定名為M10坦克殲擊車,9月投入批量生產。整個研制過程只有2個月。M10首先用于替換北非戰(zhàn)場的M3坦克殲擊車。美軍至此告別了用自行火炮充當坦克殲擊車的歷史。
高初速反坦克炮
M3的致命缺陷是火力不足,因此M10配備了1門M7型76.2毫米50倍口徑身管反坦克炮。它和M3使用的M1897A4相比真是鳥槍換炮。
M7的前身是76.2毫米M5反坦克炮。為了能安裝在炮塔中,在M5的基礎上改進出了M7反坦克炮。M5炮從1940年開始研制,以T9型防空炮為基礎,使用105毫米M2A2榴彈炮的后膛機構,1941年12月定型。除了重量太重以外,M5算是一種不錯的武器,缺點是發(fā)射榴彈時引信經(jīng)常過早爆炸。這個問題在1942年底就發(fā)現(xiàn)了到1944年初才解決。
M7備彈54發(fā),炮彈初速792米/秒,射程約1.5千米,發(fā)射M79穿甲彈時能夠在1000米距離上穿透97.5毫米厚的裝甲(20°斜角),在500米距離穿透厚117.5毫米的裝甲(20°斜角)。這種威力用來對付德國的IV號H型坦克(車體前方厚80毫米,炮塔前方厚50毫米)是足夠的,但是用來應付德國重型坦克仍顯得不足。
M7在射擊“虎”式坦克時必須要在500米距離上才能擊穿它的前裝甲(炮塔厚110毫米、車體厚102毫米),即使射擊側面裝甲(炮塔和車體上部厚82毫米)也須將距離控制在1000米以內。當然,作為一種坦克殲擊車M10不應像普通坦克一樣向前猛沖,它更適合迂回、包抄和伏擊。不過M10的身高比M4“謝爾曼”坦克矮不了多少,機動性也差不多,因此執(zhí)行任務并不比“謝爾曼”優(yōu)越。
M7火炮有2個升降搖柄分別由炮手和車長使用。炮手的升降搖柄上裝有發(fā)射按鈕。火炮仰角為19°,俯角為10°,如果使用者訓練有素,可以達到15發(fā)/分鐘的射速。M7火炮的主要缺點就是太重,而且它的重量(908千克)全部作用在炮塔前方,使車輛平衡性受到很大影響。后來找到了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在炮塔的后部放置備用履帶充當配重,才使炮塔達到前后平衡。
結構特點與機動性能
M10坦克殲擊車戰(zhàn)斗全重30噸,乘員5人(駕駛員、無線電操作員兼副駕駛、車長、炮手、裝填手),車長6.83米,車寬3.05米,車高2.90米,履帶寬412.5毫米,整個外形比M4坦克只矮7厘米。
M10的炮塔為敞開式結構,能給乘員提供優(yōu)良的視野,這是美國坦克殲擊車的一個鮮明特點。駕駛員座位在車體左邊,無線電操作員/副駕駛座位在右邊,與坦克車體相同。炮塔中的布置仿照反坦克炮的戰(zhàn)位安排,炮手位于火炮左側,車長和裝填手位于右側,和坦克炮塔相反。車長擁有1具全景潛望鏡,炮手使用1具M51(后改為M70G)瞄準鏡。炮塔兩側各有1個座圈鎖定裝置。炮彈被放置在炮塔后部和車身兩側,這使得炮塔的地板十分平坦寬敞。唯一的突出物是地板中間的電線盒。它為火炮發(fā)射和通訊提供電力。
該車沒有配備同軸機槍和航向機槍,反步兵的能力明顯不足,不過作為一種坦克殲擊車,沒有配備這兩種機槍也不奇怪。M10的炮塔后部安裝了1挺12.7毫米口徑的M2伯朗寧重機槍,備彈300發(fā)。防空作戰(zhàn)時乘員無法在炮塔內操縱機槍向前射擊,戰(zhàn)斗中車長只能跳出炮塔,站在發(fā)動機蓋上操縱機槍向前射擊。此外車內為乘員準備了M1卡賓槍、手榴彈和煙霧彈。必要的時候乘員可以向外投擲手榴彈殺傷抵近的敵兵,或投擲煙霧彈來隱蔽自己。
M10的動力裝置和M4A2相同,為2臺并列的通用GM6-716046六缸液冷式柴油發(fā)動機,總輸出功率276~302千瓦。這種發(fā)動機總的來說性能不錯,唯一的缺陷在于空氣過濾器,經(jīng)常有灰塵和沙子進入發(fā)動機造成故障。為了防止發(fā)動機起火,M10的發(fā)動機艙內安裝有常見的自動/手動滅火裝置。它由2只充滿二氧化碳的瓶子構成。
M10的設計思想是突出火力和機動性能,但是因為它的火炮太重,炮塔又增加了不必要的配量,因此最大速度僅48千米/小時,只比M4(45千米/小時)快3千米/小時。該車每側6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使用垂直螺旋彈簧懸掛系統(tǒng),最大越野速度32千米/小時。變速箱具有5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儲油量746升,最大行程322千米,涉水深0.9米,越壕寬2.25米,越墻高0.6米。
物有所值的生存能力
作為反坦克殲擊車,M10的裝甲防護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它繼承了M4“謝爾曼”坦克的單薄裝甲,實際上為了控制車重比M4甚至還要更薄一些,其裝甲厚度只比德國Ⅲ號坦克(10~50毫米)略厚。但M10的裝甲板大都具有一定的傾斜角度,這是一個物美價廉的方法,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使得實際防護水平大大增強。總體而言,M10水平方向的實際裝甲防護水平比IV號H型坦克略強。因為采用大角度楔形防盾,M10炮塔前方最厚處的實際防御力甚至超過了“虎”式。當然這不代表它堅不可摧,M10的車體前裝甲很容易被“虎”式在2000米外輕易撕裂。
在美軍登陸法國后的“科馬口袋”戰(zhàn)役期間,1輛M10殲擊車在被擊中起火的情況下又連續(xù)被德軍坦克和炮兵的3顆炮彈直接擊中,仍大難不死。同時它還消滅了約50名德國步兵,并迫使6輛德國坦克狼狽撤退。這一事件后來被拍成電影。有趣的是編劇堅持要用M10來拍攝,但電影廠根本搞不到,后來才勉強答應使用“謝爾曼”坦克頂替。
可見盡管M10裝甲十分單薄,但作為一種結構簡單、大量生產的坦克殲擊車,其防護性能力還是令人滿意的。裝甲單薄的另一個好處在于降低了車重,提高了速度,盡管提高并不是很明顯,但多少有利于在戰(zhàn)斗中搶占有利位置,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相比較于同時期的設計,美國坦克殲擊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采用敞開式炮塔結構。盡管炮塔結構會限制搭載火炮的口徑,增加生產復雜程度,不利于降低車輛高度,但好處是可提高火力機動性。采用這種設計還可以向車組成員提供良好的視野(要知道視野受限是坦克的一大缺陷)。盡管M10車身過高不利于隱蔽,但開闊的視野有助于提前發(fā)現(xiàn)對方坦克,先敵開火射擊,從而可部分抵消隱蔽性的不足。
既然美軍經(jīng)常把M10當作坦克用,那么擁有一個炮塔就是很有必要的。處在進攻方的戰(zhàn)車需要面臨各個方向的威脅,早一秒鐘瞄準敵人就能多一分勝算、少一分危險。而且即使車輛被擊傷或由于故障而癱瘓,炮塔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的戰(zhàn)斗力。如果一輛德國的IV號坦克殲擊車(低矮的無炮塔結構)遇到類似情況,則很可能被對方步兵從側面輕易擊毀或俘獲。
敞開式炮塔帶來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結構使得迫擊炮、手榴彈以及從高處射擊的步兵輕武器都成了它的巨大威脅,所以M10乘員通常帶著鋼盔而不是充氣式坦克帽,炮塔內部通常被漆成綠色而不是坦克車輛通常的白色。也因為這個原因,二戰(zhàn)后期的美軍坦克殲擊車都加裝了頂蓋。盡管如此它們仍然不適于巷戰(zhàn)。
二戰(zhàn)后期,美軍M10坦克殲擊車都加裝了頂蓋,以防御迫擊炮、手榴彈以及從高處射擊的步兵輕武器。
生產與使用
M10坦克殲擊車由通用動力公司負責生產,從1942年9月到1943年12月,共生產了4993輛。M10的另一種版本被稱為M10A1。兩者間沒有外形上的區(qū)別,其不同在于M10A1換裝了1臺福特公司的GAA V8汽油機發(fā)動機,這使它的重量減輕為29噸,儲油量873升,行程256千米。后來由M10A1又發(fā)展出了M35全履帶拖車,它由M10A1拆除炮塔并安裝了空氣壓縮機改裝而成,乘員6人,重量25噸,用來牽引155毫米或240毫米火炮。
M10A1的生產由福特公司負責,從1942年10月到1943年9月,共生產了1038輛;另外Grand Blanc公司從1943年9月到11月生產了675輛M10A1。這樣,在火力更強大的M36坦克殲擊車投產之前,共生產6706輛M10和M10A1,是二戰(zhàn)期間美國產量最多的坦克殲擊車。
M10坦克殲擊車作為主力裝備被編入自行化坦克殲擊營。每個營下轄3個坦克殲擊車連、1個偵察連和1個營部連。每個坦克殲擊車連下轄3個殲擊排和1個連部。每個殲擊排配備兩組共4輛坦克殲擊車和1輛M20裝甲車。另外M10還裝備于步兵和坦克部隊中用來提供火力支援。
以美國陸軍第634坦克殲擊營為例。該部隊于1943年裝備M10坦克殲擊車,爾后在歐洲大陸的11個月中,共擊毀了德軍161輛各式車輛(55輛坦克、12輛自行火炮、18輛裝甲車、76輛其他車輛)、25門反坦克炮、49個碉堡,并俘獲了49輛車輛、5門高射炮和大約3000名俘虜。其中在比利時的一次戰(zhàn)斗中,B連2排的1輛M10迂回到德軍縱隊的后方擊毀了1輛自行火炮、1門反坦克炮以及7輛其他車輛,并且俘虜了5名敵人。
1944年法國作戰(zhàn)時美軍裝備的M10A1坦克殲擊車
M10系列坦克殲擊車除裝備美軍外,還向盟國軍隊提供了3600輛,其中英國最多。英國在1944年獲得1648輛M10和M10A1,用于意大利和法國的戰(zhàn)役。英國人稱之為“狼獾“(Wolverine)。它們當中的一部分在1944年末改裝了威力更大的17磅(口徑77毫米)55倍徑Mark V高速坦克炮,用來對付德國“虎”式坦克,被稱為“弓箭手”(Achilles)Mk IC; 由M10A1坦克殲擊車改裝的型號被稱為“弓箭手”MkIIC,其特征是安裝有炮口制退器。1943年有52輛M10被運往蘇聯(lián)。另有資料顯示,到1944年至少有2個坦克殲擊團的M10在東線作戰(zhàn)。
英軍換裝了威力更大的17磅MV高速坦克炮的“弓箭手”MkIC坦克殲擊車。其識別特征是炮口安裝有制退器和配重。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yè)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