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能聽到“奔命”這個詞,可它具體是什么意思呢?從字面看,“奔命”有奔波于使命、任務之意。在現代語境里,它更多形容人忙碌、疲于應付各種事務,像“疲于奔命”就凸顯了這種狀態。從文化角度追溯,它在古代典籍中也多次出現。深入探究“奔命”含義,能讓我們更好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與生活寫照。
1、奔命,漢語詞語,拼音是bèn mìng,意思是應急出戰的部隊。
2、出處
《左傳·成公七年》:“爾以讒慝貪惏事君,而多殺不辜,余必使爾罷于奔命以死。”
《左傳·成公七年》:“子重、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
《三國志·郭淮傳》: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于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
《新唐書·宦者傳上·程元振》:“廣德初,吐蕃、黨項內侵,詔集天下兵,無一士奔命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轅門射戟曹孟德敗師淯水》:且彼或來借糧,或來借兵:公若應之,是疲于奔命,而又結怨于人;若其不允,是棄親而啟兵端也。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吳于是伐巢,取駕,克棘,入州來,楚罷于奔命。”
唐楊炯《序》:“動搖文律,宮商有奔命之勞;沃蕩詞源,河海無息肩之地。”
《舊唐書·黃巢傳》:“尚讓、林言率前鋒由禁谷而入……僖宗夜自開遠門出,趨駱谷,諸王官屬相次奔命。”
《水滸傳》第四一回:“那一伙馬軍,吃了一驚,各自奔命,撥轉馬頭便走。”
《后漢書·光武帝紀上》:“所過發奔命兵,移檄邊部,共擊邯鄲。”李賢注引《漢書音義》:“舊時郡國皆有材官、騎士,若有急難,權取驍勇者聞命奔赴,故謂之‘奔命’。”
《后漢書·任光傳》:“可募發奔命,出攻傍縣,若不降者,恣聽掠之。”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