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在傳統文化的浩瀚星河中,《論語》里“人不知而不慍”這句經典名言熠熠生輝。很多人在理解這句話時,對“而”字的含義充滿疑惑。“而”在古文中用法多樣,在此句里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探討“人不知而不慍”中“而”的意思,不僅有助于我們精準解讀經典,還能讓我們更好領悟古人處世智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究。
1、“人不知,而不慍”的“而”意思是:卻。用法:表示轉折。“人不知,而不慍”的意思是:別人對我不理解而誤解我,我也不生氣。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