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初伏和末伏的計算一直是不少人關注的話題。初伏的日期計算與我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有關,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即為初伏的開始。而末伏是從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算。計算初伏和末伏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三伏天的時間,提前做好防暑降溫的準備。了解這些算法,也能讓我們感受傳統節氣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智慧。
1、傳統意義上都是根據干支紀元日推算得出數據,比如初伏為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每10天為一個庚日),此后沒個10天為1個伏天,如果遇到夏至到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那么二伏將會有20天,一伏、三伏保持10天不變。
2、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只有4個庚日,那么二伏就是10天。也就是說,三伏天每年的天數其實并不一樣,有的是30天,有的年份是40天。
3、入伏之后,這一年的三伏天為30天還是40天,也可以通過入伏時間推算,比如入伏在7月18日以及7月18日之后開始的,那么當年的三伏天就總共有30天,也就是二伏有10天;如果在7月17日以及7月17之前進入初伏,那么當年的“三伏天”就有40天,也就是二伏有20天。
4、用這種方式來計算,2019年的入伏天是7月12日,也就是一伏為7月12;往后推10天,第11天為二伏的開始,也就是7月22日開始進入二伏;2019年中伏(二伏)有20天,那么三伏的開始便是8月11日。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