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歷史語境中,“伐無道”是個常見表述。“伐無道”里的“道”有著豐富含義。從廣義講,“道”代表著合乎天理、順應民心的政治秩序與道德準則。無道之君往往背離仁政,施行苛政,不顧百姓死活。在古代,“伐無道”常是正義之師起兵的理由,旨在推翻違背正道的統治,恢復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以讓百姓生活重歸正軌。
1、“伐無道”的“道”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指無道的人。“伐無道,誅暴秦”出自司馬遷《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將軍(指陳勝)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
2、伐是討伐,無道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指無道的人,通常指君主。誅是誅殺,暴秦指施政殘暴的秦朝。
3、秦始皇整體上來說還是不錯的,功勞很多,修長城,統一度量衡,統一全國,加強中央集權,修馳道都是他的功勞,但是他的錯也同樣明顯,就是太急功近利了,他把應該上百年完成的事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嚴重消耗了國力,還引起了極大的民憤。所以引起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4、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后,首先攻占大澤鄉,接著奪取蘄縣。陳勝令起義將領符離(今安徽宿州東)人葛嬰率領部分兵力向蘄縣以東發展,自己親率主力沿睢水向西挺進,僅十多天的時間即前進數百里,抵達陳(今河南淮陽)境。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壯大,擁有兵車六七百乘,騎兵千余人,步兵數萬人。
5、起義軍乘勝攻下了陳。陳在西周至春秋時曾為陳國都城,戰國末期一度成為楚國的都城,是中原地區的一座重要城市。起義軍入城數天后,令當地三老(秦朝掌管教化的鄉官)、豪杰前來議事,共商反秦大計。三老、豪杰皆曰:“將軍(指陳勝)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與會者也認為,陳勝必須“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