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報應,是一個在生活與文化中常被提及的詞匯。從字面來看,它指的是種因得果、有行為就會有相應回饋。在日常語境里,它往往帶有一種善惡終有報的意味。當人們談及報應,可能會想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些做了好事的人或許會收獲幸運,而做了壞事的人可能面臨不好的結果。它既是一種道德層面的警示,提醒人們約束自身行為;也是一種對世事規律的樸素認知,讓人們相信正義會最終到來,世間的一切行為似乎都有其相應的回響。那么,你心中的報應又是什么意思呢?
1、報應指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皆為報應。如行放生、布施、梵行等善業,即因種善因而招感善報;反之,行殺生、偷盜、邪淫等惡業,即因種惡因而招感惡報。
2、【出處】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場石秀跳樓》:你這財主們,閑常一毛不拔;今日天開眼,報應得快!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