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學不知義”這句經典話語引發著無數人的思考。它出自傳統蒙學經典,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人不學不知義”的內涵依然不過時。它強調了學習對于個人成長和認知世界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不通過學習,就難以知曉為人處世的道義、社會的規則以及事物運行的規律。那么,“人不學不知義”具體是什么意思呢?接下來,讓我們深入探究這句經典所傳達的智慧。
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出自:王應麟《三字經》
原文選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釋義: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創作背景:
關于《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后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于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作者成就:
王應麟早年致力于典章制度研究,對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涉獵。編撰大型類書《玉海》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貨等21門,引證完整,特別于宋代史事,輯錄尤詳。
王應麟博學多才,對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南宋滅亡以后,他隱居鄉里,閉門謝客,著書立說。他一生著作甚豐;
有《困學紀聞》、《小學紺珠》、《通鑒地理考及通釋》、《玉海》、《詩地理考》、《通鑒答問》、《漢書藝文志考證》、《深寧集》、《玉堂類稿》、《掖垣類稿》、《詩稿》等。
以上就是小編的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