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在日常交流與文字世界里,“腹誹”這個詞或許不少人有所耳聞,卻未必能精準把握其含義。“腹誹”在漢語中頗具獨特性,它就像一個藏在角落等待被發掘的寶藏詞匯。從字面看,仿佛能窺探到一些信息,但具體內涵還需深入探究。了解“腹誹”一詞的意思,不僅能豐富我們的詞匯儲備,還能讓我們在閱讀古典文獻、理解歷史故事時更加得心應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揭開“腹誹”一詞的神秘面紗,探尋它背后的深意。
1、腹誹,漢語詞匯,拼音是fù fěi,意思是心懷毀謗,指內心不滿,有意見,卻并不說出來,只在心里嘀咕。
2、亦作“ 腹非 ”。口里不言,心中譏笑。專制時代有所謂“腹誹之法”。
《史記·平準書》:“ 湯 奏當 異 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自是之后,有腹誹之法。”
《漢書·食貨志下》作“腹非”。
《朱子語類》卷七九:“且如 楊惲 一書,看得來有甚大段違法處,謂之不怨不可,但也無謗朝政之辭,卻便謂之腹誹而腰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續黃粱》:“又逾年,朝士竊竊,似有腹非之者。”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三回:“世兄果為嫌家伯語重,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誹。”
柯靈 《香雪海·歷史老人攤了牌》:“專制使人沉默,但無法杜絕腹非。”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