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壯舉,很多人好奇它發生在哪個朝代。其實,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朝。明朝永樂、宣德年間,明成祖朱棣命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遠航。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一共進行了七次航行。這一偉大的航海活動,不僅展示了明朝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航海技術,還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明朝對外交往的輝煌象征,吸引著無數后人去深入探究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1、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于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2、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3、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然而,關于鄭和船隊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圍等史實以及對七次航行的評價,仍存在爭議。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