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這一水利灌溉工具在農業發展史上意義重大。它并非指朝代,而是東漢時期畢嵐發明的一種灌溉提水機械,三國時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在古代農業社會,水源灌溉至關重要,翻車的出現解決了諸多灌溉難題。它能把低處的水引到高處,極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從那之后,在廣袤的農田間,翻車被廣泛應用,使得大片農田得以及時灌溉,保障了農作物的生長。雖歷經千年,它依然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不僅推動了農業發展,也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后人能透過它看到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與科技成就。
1、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發明者是畢嵐。翻車又名龍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于灌溉。
2、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于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3、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
4、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