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其爆發有著復雜且深刻的根本原因。在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加快侵華步伐,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全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而蔣介石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繼續進行內戰。同時,張學良、楊虎城兩位愛國將領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及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他們不愿再打內戰,一心想要抗日。在民族大義與個人理想的驅使下,諸多矛盾不斷激化,最終促使西安事變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事件爆發。
1、西安事變直接原因是:張學良主張的“攘外安內”政策,因與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相左而直接導致了事件的爆發。根本原因:日本侵華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作為思想。
2、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陜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提出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逼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
3、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