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和《楚辭》并稱為“風騷”,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其風格質樸寫實,以豐富的內容展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楚辭》則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造的一種新詩體,它情感奔放,充滿瑰麗的想象與浪漫的色彩。二者一為現實主義源頭,一為浪漫主義濫觴,猶如文學星河中兩顆耀眼的星辰,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共同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基礎。
1、《詩經》與《楚辭》并稱為風騷,是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源頭。
2、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分別為現實主義代表《詩經》以及浪漫主義代表《楚辭》,二者合稱為離騷(也可以成為風騷)。
3、《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4、《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總集。《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后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