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易老學難成”出自宋代朱熹的《偶題》,它宛如一盞明燈,照亮無數求學者前行的道路。這句詩以其質樸而深刻的表達,提醒著人們青春易逝、學業艱難。在時光的長河中,少年時期如同白駒過隙,稍縱即逝,而學問的積累與成就卻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這首詩不僅是對時光和學習的感悟,更蘊含著古人對后輩的諄諄教誨。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探尋《偶題》這首詩的全貌,感受其中的智慧與深意。
1、原詩為:
《偶成》 宋 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2、譯文: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3、作者介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4、鑒賞: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是朱熹用切身體會告誡年輕人的經驗之談。說明人生到老,學問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因其易老、故不可輕,可見惜時之重要。這兩句語重心長的話,勸導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