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學說作為現代生物學中頗具影響力的理論,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主要聚焦于端粒與細胞衰老及壽命的關聯。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段特殊DNA - 蛋白質復合體。隨著細胞不斷分裂,端粒會逐漸縮短。當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細胞就會停止分裂,走向衰老甚至死亡。端粒學說認為,端粒長度的變化就像一個“生命時鐘”,掌控著細胞的分裂次數和壽命。這一學說為我們理解細胞的衰老機制、生物的壽命調控等提供了新視角,在生物醫學領域,它也為攻克一些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其在抗衰老研究等方面的潛在應用價值不可小覷。
1、端粒學說由Olovnikov提出,認為細胞在每次分裂過程中都會由于DNA聚合酶功能障礙而不能完全復制它們的染色體,因此最后復制DNA序列可能會丟失,最終造成細胞衰老死亡。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由許多簡單重復序列和相關蛋白組成的復合結構,具有維持染色體結構完整性和解決其末端復制難題的作用。大量實驗說明端粒、端粒酶活性與細胞衰老及永生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問題用端粒學說尚有疑問。
2、2009年,諾貝爾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將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Blackburn)、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CarolGreider)、美國哈佛醫學院的杰克·紹斯塔克(JackSzostak)以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制。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