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在漢語文化的宏大體系中,“字”與“名”看似簡單的概念,實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顯著區別。很多人常將二者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場景下有著各自獨特的意義和用途。從傳統習俗來講,古人既有名又有字,名和字之間往往存在著緊密的關聯。深入探究“字”與“名”的區別,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還能明白其在現代社會傳承中所保留的價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揭開“字”與“名”區別的神秘面紗。
1、取名與取字的時間不同。先命名后取字,根據周代禮制規定,孩子出生三個月,由父親給他命名,男性二十歲舉行冠禮時取字,女性十五歲舉行笄禮時取字。
2、字義不同。“名”是本名的意思,“字”是表字的意思。古人用姓氏加上“名”和“字”來指代一個人。姓名是一個人的社會符號,表示了這個人的存在。“字”是對“名”的補充,一般用名的本意相近詞或者相反詞來充當。例如李白,字太白;韓愈,字退之等。
3、功能不同。在古代,人在成年后,社會上會給予相應的尊重。這個時候,長輩可以直呼其名,但是同輩人就不適合這樣了。據《禮記·檀弓》所載:“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因此,名字只有長輩可以稱呼或者自己作謙稱時用,一般的同輩朋友會稱呼他的字。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