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
咨詢
“相地而衰征”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頗為重要的概念。它在我國古代經濟制度演變進程里有著獨特地位。簡單來說,“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的一項土地賦稅改革舉措。“相地”就是觀察土地的好壞肥瘠,“衰征”則是依土地等級征收不同的賦稅。這一政策打破了以往井田制的單一模式,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還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當時齊國的繁榮強大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相地而衰征,是管仲提出的按照土地不同情況分等征收農業稅的財政思想。
2、管仲認為,征收賦稅額僅根據土地數量,而不考慮好壞程度、距離遠近情況等因素,就會造成賦稅負擔不合理的狀況,從而引起一部分勞動者因賦稅負擔過重而破產逃亡,甚至進行反叛斗爭。管仲認為,“相地而衰征”將會收到“使民不移”(《國語·齊語》)的效果,可以使納稅負擔合理,鼓勵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納稅者安心生產,從而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保證統治階級的稅收收入。《尚書·禹貢》、《周禮·地官下》也有根據土地好壞或遠近分級征收貢賦的具體記載。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