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血杜鵑,它不僅是文學作品中富有浪漫與哀愁色彩的意象,更是一種獨特的自然存在。在自然領域,啼血杜鵑可能指杜鵑花的一種,其花色鮮艷如血,宛如啼血之狀,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而在文化層面,它常與哀怨、悲愁等情感緊密相連,傳說中杜鵑鳥日夜啼叫直至口吐鮮血,染紅了杜鵑花,由此衍生出諸多動人的故事與詩詞。啼血杜鵑究竟還有哪些奧秘?它背后又承載著怎樣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自然知識呢?讓我們一同深入探尋。
1、相傳有一位蜀國的皇帝杜宇,很愛百姓。死后靈魂變為一只杜鵑鳥,每年春季,飛來喚醒百姓“快快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血,滴滴鮮血灑在大地,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2、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
3、據《蜀王本紀》載,杜宇是天降賢王,他“從天墮止朱提(四川山名)”“自立為蜀王,號日望帝”。“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日開明帝。”“望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