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浩瀚長河中,關于年齡的稱謂豐富而有趣。你是否好奇“志學之年”究竟指的是多少歲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16個獨特的年齡稱謂。這些稱謂不僅是對不同人生階段的精準概括,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從懵懂孩童到垂暮老者,每個年齡稱謂都仿佛是歲月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映照出人生的百態與變遷。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揭開這些年齡稱謂的神秘面紗,探尋其中的精彩故事。
1、“志學之年”為年齡的代稱,為15歲。
2、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孩提:兩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4、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齒年齡。《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兒童或童年。
6、幼學:十歲左右。《禮記·曲禮上》:“人生十歲日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后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后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歲開始戴釵梳妝。
9、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后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10、舞勺之年:男孩子十三到十五歲期間。據《禮記》記載: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
11、及笄:女子十五歲。古代女子滿十五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
12、志學之年:十五歲。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后稱十五歲為“志學之年”。
13、束發: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4、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于女子。
15、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漢代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后因以“加冠”指男子滿二十歲。
16、弱冠: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經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后也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用于女子。
17、其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生七十古來稀;八十中壽;八九十耄耋之年;一百歲期頤之年。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