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那你知道中秋節的由來是什么嗎?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它最初與古代秋夕祭月的習俗相關,古人對月神充滿敬畏,便在中秋之夜舉行祭月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祭月的習俗逐漸演變成了慶祝團圓的節日。中秋時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共享天倫之樂。了解中秋節的由來,能讓我們更加珍視這個傳統佳節所蘊含的文化價值。
1、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是在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2、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
3、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