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惡俗曰互鄉”這樣一句表述引發了諸多關注與探究。“惡俗曰互鄉”究竟有著怎樣的含義呢?它或許隱藏著特定時代的社會風貌與文化密碼。互鄉在古文中是一個有特殊指代的地方,而將其與“惡俗”聯系起來,不禁讓人好奇背后的緣由。是互鄉曾存在某些被當時社會視為不良的風俗傳統,還是另有其他深意?帶著這些疑問深入探索,我們有望揭開這句神秘話語所蘊含的真實意義,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沉內涵。
1、俗,就是人的行為,美俗就是好的行為,惡俗當然就是壞的行為了。
2、里,為居住的地方,先秦以二十五家。仁里:有仁厚風俗的鄉里。位于沂源縣城23公里處。相傳明洪武年間建村,原以地處龍崖之陽取名“龍陽坡”,后叫“坡里”,清中葉以宣揚德性更名為仁里。《論語》第四篇《里仁》篇第一句話就是:“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在這里,這個“里”應作動詞,有處的意思。“里仁”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再明白點講,什么叫“里仁”呢?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3、互鄉就是交相為惡的地方,據說在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古時《淮陽志》稱互鄉。
4、《論語述而》: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5、孔子認為,人一生下是沒有什么差別的,人之所以各不一樣。都是后天的影響所造成的。有一天,曲阜城外互鄉的一個小男來求見孔子。因互鄉是魯國有名的風俗敗壞的鄉村,所以許多弟子不主張孔子接見小男孩。孔子沒有理會弟子們的勸說,就派顏回把小男孩喊了進來。小男孩進得門來,很有禮貌地向孔子行了禮。孔子問他:“你來見我有什么事嗎?”小男孩答道:“我父親讓我來問問先生,小孩子到幾歲才可以上學呢?”孔子一聽這問話,就滿心歡喜地答道:“只要能認得文字,聽得懂我的講義就可以了,年齡大小都是無關緊要的。”小男孩謝了孔子。出了學館。孔子見弟子們還在議論紛紛,就說:“我也知道互鄉是個壞地方,但是這兒童是純潔的。他誠心誠意來見我,我只看他眼前的誠心,不問他以前的好壞,我只讓他進來相見,不問他出去是做惡還是為善,有什么可非議的呢?你們想,假如我把這小男孩拒之門外,那么生長在不良風俗之鄉的人都不敢來見我,豈不是阻塞了他們要改邪歸正的道路嗎?”這里充分體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觀點。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