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問鼎中原”是一段極具歷史韻味的典故。在歷史的長河中,“問鼎中原”這一事件不僅體現(xiàn)了諸侯間的權(quán)力角逐,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左傳》作為記錄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典籍,詳細記載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其中“問鼎中原”的原文更是吸引著眾多歷史愛好者去探尋。了解其原文,我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當時的政治局勢、人物的雄心壯志以及那個時代獨特的歷史風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深入《左傳》,去探尋“問鼎中原”原文的精彩內(nèi)容。
1、原文。魯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2、翻譯。楚莊王討伐陸渾之戎,于是來到洛河,陳兵于周王室境內(nèi)。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問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王孫滿回答說:“大小、輕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剛剛擁立有德之君的時候,描繪遠方各種奇異事物的圖象,以九州進貢的金屬鑄成九鼎,將所畫的事物鑄在鼎上反映出來。鼎上各種事物都已具備,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惡的事物。所以百姓進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會碰到不馴服的惡物。象山精水怪之類,就不會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協(xié),而承受上天賜福。夏桀昏亂無德,九鼎遷到商朝,達六百年。商紂殘暴,九鼎又遷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雖小,也重得無法遷走。如果奸邪昏亂,九鼎再大,也輕得可以遷走。上天賜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個盡頭的。成王將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時,曾預卜周朝傳國三十代,享年七百載,這個期限是上天所決定的。周朝的德行雖然衰退,天命還未更改。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詢問的。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nèi)獲得企業(yè)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chǎn)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