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和交流中,我們偶爾會碰到“膏梁”這個詞,可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確切含義。“膏梁”并非生僻到遙不可及,它在一些文學作品、傳統典籍中時有出現。了解“膏梁”的意思,不僅能豐富我們的詞匯儲備,更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古人的表達和文化內涵。那么,“膏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揭開這個詞匯的神秘面紗,探尋其背后隱藏的豐富信息。
1、膏粱,漢語詞匯,拼音是gāo liáng。釋義肥肉和細糧,泛指美味的飯菜。指精美的飲食,代指富貴生活。
2、肥美的食物。借指富貴人家及其后嗣。
3、也有以“膏粱”指代名門望族的。“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
4、具體來講,“膏”是指油脂、肥肉。“粱”指的精米、精面,也就是精加工的細糧。細糧的粗纖維含量低,淀粉、蛋白質含量較高。經過精加工以后,脫去了皮殼,磨細過篩,進一步去粗取精,剩下的就更加甘甜,有粘性,不會粗礫難以下咽,口感、色澤都好。
5、五谷脫下的皮殼叫做糠,在大多數窮苦老百姓只能吃糠咽菜的年代,膏粱也就成了富裕的象征。孔子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食不厭精”,說的就是孔夫子愛吃精米精面,所以有人就譏諷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擠兌他沒見過粗糙的沒脫殼剝皮的糧食。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