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百家姓之肖氏家族簡介),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肖氏(百家姓之肖氏家族簡介)。
中國大陸在20世紀70年代推行 二簡字之后,“蕭”整個字的所有義項都被合并到“肖”(不僅姓氏)。于是所有的蕭姓被寫為肖姓(如同一簡之后留姓全部被寫為劉姓),可后來正式廢除二簡字之后由于戶籍管理部門的相關規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難,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 蕭姓。
而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原來就有“肖姓”,但與“蕭姓”的源流不同。歷史上確曾經寥若晨星地冒出過“肖”姓,但非常罕見。明代 凌迪知的《 萬姓統譜》卷103:“肖:漢,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 陳留人,見《印藪》)。明, 肖靖, 襄城人, 宣德中 解元。”
肖姓為稀有姓氏,完全不見于香港臺灣或海外華人地區。這可以間接證明如今中國大陸絕大多數肖姓實際上是由于二簡字簡化的“蕭”姓。
尋根溯源
說法一
據《 元和姓纂》、《 通志·氏族略》、《 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子姓,以國為氏,為周代宋國 微子啟的后裔。
說法二
據有關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 伯益之后作士于蕭,便以蕭為姓,其后代延襲姓蕭。
說法三
據《續通志·氏族略》、《姓氏詞典》、《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或被賜姓,得姓蕭。漢朝時巴哩、伊蘇濟勒、舒嚕三族被賜姓蕭,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伊蘇濟勒、部嚕三氏改姓蕭。
說法四
金文中“趙”大部分寫作“肖”,所以古肖(讀趙音)姓基本上都是趙姓,如“相邦趙戈”寫作“相邦肖戈”。現肖姓則大部分是“蕭”訛寫而來。
繁衍播遷
蕭姓最早發源于今山東省。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于國家被滅而散居各地,家族勢小力微。到了秦漢時期,社會動蕩,迫使蕭姓外遷,進入第一個發展遷徙時期。蕭姓經長期遷居,已從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輩出,漢相蕭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輔佐劉邦起義,在攻占咸陽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圖書,郡縣戶口、社會情況等大量資料,為西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并助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他的子孫也分別入仕于兩漢,均為高官,為漢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家族興旺,幾個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國魏晉時期,戰亂頻繁,加上兩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士族南遷,蕭姓族人也隨之而徙,播遷于南方諸省,使家族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于天下,建立了齊、梁兩朝、繁衍昌盛、人才輩出,使蕭姓發展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唐宋年間,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蕭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現肖氏,即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勁族的加入,從而成為一個顯貴、龐大的家族。在此期間蕭姓也有遷入福建、廣東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蕭姓已廣布于我國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廣東等地區。元明清時期,蕭姓徙居于南方貴州、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斷使蕭姓成為名門,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了多次入遷臺灣,有的還遠播海外,使蕭姓真正遍布于我國南北方各地。今日蕭姓在我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東、廣東等省多此姓,六省蕭姓約占全國漢族蕭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堂號
"定漢堂":西漢名人蕭何,從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到建立漢朝即皇帝位,始終幫助漢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漢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蕭何定的。
郡望
蕭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幾大郡望,據《姓氏考略》所載,主要有三個:
1、蘭陵郡:西晉時從東海郡分出一部分,置蘭陵郡,治所在丞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鎮)。隋時廢此郡。
2、廣陵郡,治今江蘇揚州。
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蕭姓望族居蘭陵、廣陵。
肖與蕭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后卻難尋蹤跡,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說,現在全中國內所有姓“肖”者中有99%均系原來姓“蕭”者。 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后,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于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將“蕭”寫作“肖”。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蕭”姓的趨勢。 如《深圳姓氏談》載:“肖姓亦即蕭姓,蕭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時,宋國勇將南宮長萬攻打魯國被俘,幾個月后放回宋國。公元前682年秋,與宋閔公于后宮博戲。閔公無意嘲笑了長萬曾當俘虜,長萬頓時惱羞成怒,打死了宋閔公,又殺了幾個大臣,立公子游為國君。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蕭縣)。蕭邑大夫大心組織軍隊,殺逐南宮長萬及同黨,平息了內亂。宋閔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庸國,稱為蕭叔,其后人就是蕭氏即肖氏。
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從福建遷至深圳地區肖氏,現聚居在坪地鎮,是該鎮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崗、香屋一帶。” 工具書注釋中的問題,是“蕭”、“肖”二姓使用混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在注“蕭”時有“姓”這一義項,而注“肖”時并無“姓”的義項。這是沿襲了一些老工具書的注法。《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肖(Xiāo)”的字頭下,均注作“姓,‘蕭’俗作‘肖’”。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當作“蕭”姓之“蕭”的俗體字了。《漢語大字典》注“肖”時說,“姓,也作‘蕭’”,1962年版的《新華字典》注“肖(Xiāo)”時說,“姓,同‘蕭’”。這都是把“肖”、“蕭”看作異體的關系了。無論是把“肖”看作俗體,還是把“肖”、“蕭”看作異體,實際上都是把“蕭”和“肖”當成一個姓,注音均為陰平的 Xiāo。《現代漢語規范字典》獨樹一幟,它把“肖”注成只讀 Xiào 的單音字,字頭下的第二個義項就是“姓”。這樣處理,“肖”與“蕭”就完全脫鉤,“肖”已成為獨立于“蕭”姓之處的另一個姓,讀音也變成了去聲的 Xiào。從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語言文字的規定看,“蕭”與“肖”既非異體關系,又非繁簡關系。
所以“‘肖’也作‘蕭’”、“‘肖’同‘蕭’”等說法不可取。“‘蕭’俗作‘肖’”的說法如何呢?因為“肖”不是“蕭”的簡化字,二者又非異體關系,所以一些工具書的編者就把“肖”看作“蕭”的俗體字。實際上“某俗作某”是一種很模糊的說法。 但未受到建國后的一場文字改革沖擊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臺灣,東南亞等,所有的蕭家人都是姓“蕭”的,沒有一個人寫姓“肖”。 一個人的名字是自己的,但是一個人的姓氏卻是祖宗傳下來的,中國人最講究傳統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畢竟,“肖”姓畢竟是不規范的姓,不是所有蕭家人的姓啊,蕭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會瞑目的。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后,全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蕭”。 由于時間已過數十年了,有些年輕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己原系蕭家人(從身份證看,其爺其父等,均也已寫姓“肖”),以輕易否認自己是蕭姓人,其實, 這些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考證: 1、如宗祠,不管建國后蕭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蕭姓聚集地的蕭家宗祠上的“蕭”字是不會改的。 2、問長輩,特別是一些上了60歲以上年紀的長輩,他們在小時候,在年輕時一定用過姓蕭。 3、祖墳,祖上的墳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蕭字等等。 但不管考證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現在的全中國,寫姓肖者中,有99%都是原來的姓蕭者,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肖氏(百家姓之肖氏家族簡介)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