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饃(卷饃培訓學校),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卷饃(卷饃培訓學校)。
卷饃的發展歷史
卷饃具體歷史說來話長了,卷饃起源于明代初期,在鳳陽府(潁州、淮南)、應天府(南京)等地民間廣為流傳,俗稱“粉子饃”、“萬三粉子饃”,貴族上流之士稱之為“萬三卷”。今天,在上述地區仍有粉子饃、萬三卷饃的叫法。
提起“萬三粉子饃”,首先要從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乳名朱重八)談起。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流域災害頻發,兒時朱元璋父母雙亡,只能依靠給財主家放牛放羊,及乞討為生。這一年冬天,朱元璋突發重病,獨自一人病倒在古廟里,饑寒交迫,奄奄一息。沈萬三(原名沈富,字仲榮,俗稱萬三)初次經商破產,身無分文,夜宿于此廟中,見到朱元璋處境悲憐,意欲接濟朱元璋。他就把身上僅有的一點面粉加水和成面團,準備為朱元璋烙面餅,但因面粉太少,無法填飽兩人肚子,就出去乞討。病中的朱元璋感覺口渴到水缸中舀水,雙手發抖,滿滿一瓢水倒在了面盆里。
沈萬三沿街乞討了很久,兩手空空。蒼天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很遠的鎮上,從給孩子舉辦滿月酒的人家討來了一些青菜、雞蛋、豬肉之類的剩菜剩飯。他趕緊跑回到廟中,準備生火做飯,發現面團被水泡散,無法烙面餅,心疼地把散開的面團撈了出來。在倒掉面盆里面水之后,發現盆底沉淀有一層面粉,聰明過人的沈萬三靈機一動,趕緊支起凹子接著生火,把盆底沉淀的面粉攪成面漿,倒在凹子上,很快做出了幾張薄薄的面皮。沈萬三大喜,急忙將討來的剩菜倒在面皮上,卷起來拿給朱元璋吃。饑寒交迫中的朱元璋吃在嘴里感覺簡直是人間美味卷饃,就問這么好吃是什么飯?沈萬三也不知是什么飯,想到是面粉做的,就隨口回答是粉子饃。朱元璋對其悉心照顧心存感激,病愈后立即和沈萬三桃園結義,拜為把兄弟。
1352年,朱元璋娶了元朝末年紅巾軍領袖郭子興義女馬秀英,擔任了大將軍,在義軍糧食供應緊張時,命令營中伙夫按沈萬三的方法制作粉子饃,給士兵充饑。當地的百姓在缺糧時候也按照軍營中的方法制作,粉子饃隨之在鳳陽、應天府等地民間推廣。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朝中大臣向朱元璋諫言,沈萬三在修完南京城墻(南京城通濟門至水西門一段)后,意欲慰問朝廷官兵,居心迫測,罪應當誅?;屎篑R娘娘得知后,偷偷出宮向沈萬三透漏了此消息。大禍臨頭,沈府上下人心惶惶。深知朱元璋為人的沈萬三和馬娘娘耳語一番后,讓二子沈茂喬裝成侍衛隨馬娘娘入宮。
午膳時,馬娘娘親自端上由沈茂做好的一碟卷饃,正在為誅殺沈萬三之事悶悶不樂的朱元璋,隨手拿起卷饃吃了一口,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頓時胃口大開,又連吃了一個,嚇得當值太監撲通跪下稟告:吾皇萬歲一次進膳已經太多,應保重龍體。朱元璋停下來問,朕吃的什么膳食?馬娘娘想為沈萬三求情,應聲回答道:是御膳房為萬歲準備的萬三卷饃。朱元璋聽后未置可否,馬娘娘又繼續進言:我聽說律法,不是用來誅殺不祥之人。沈萬三他自己不祥,蒼天必然會降災禍給他,陛下又何必再殺。朱元璋聽后陷入了沉思,良久自語道:“兒時情形映心頭,三張香卷手中留”。馬娘娘聽出了朱元璋處置沈萬三的旨意,下旨免除沈萬三死罪,將其連同家人流放到邊境云南卷饃,并留下其二子沈茂在皇宮內行走。
萬三粉子饃是朱元璋喜愛吃的故事傳到民間,鳳陽府等地的百姓紛紛效仿。當朝貴族、士大夫們為顯示自己的尊貴,常沿用馬娘娘“萬三卷饃”的說法,故而“萬三卷”由此得名。
上面所講到卷饃歷史正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和沈萬三落泊時所吃,兩人因此而桃園結義,上演了《聚寶盆》傳奇。后來卷饃在阜陽當地最早流行開來,早期稱之為粉子饃,也有叫阜陽春卷的。不論是鄉村集市、或者學校附近,乃至街角路口,都有賣粉子饃的流動攤點,雖然攤點很多,但味道都很好,生意也都很好。如今,卷饃和阜陽格拉條以及板面等食品構成了阜陽地區特有的美食文化。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卷饃(卷饃培訓學校)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