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網,購書網亞馬遜商城,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購書網,購書網亞馬遜商城。
購書網,購書網亞馬遜商城。
央廣網北京1月27日消息(記者王晶)你,有多久沒有看紙質書、走進實體書店了?
“平時通過手機獲取的碎片化知識太多了,沒心思看書。即使買紙質書看,也是在網上買的電子版。”眼下,面對電子化、碎片化閱讀時代,北京上班族吳剛的心態,也許代表了不少人。
近年來實體書店面臨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連續幾日來,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內多家傳統和已經轉型的實體書店,過半書店處于維持生存狀態,盈利的書店鳳毛麟角。
去年疫情期間,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多地已專門發放資金,進一步扶持實體書店。眼下,不少正在積極轉型的書店人士仍希望,能夠繼續得到更多的文化政策扶持,緩解電商帶來的沖擊。
北京一家實體書店,店內一角(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電商折扣優勢致書店客源難回流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圖書電商的折扣優勢,讓實體書店流失的客源難以逆轉,也是許多實體書店難以進一步發展的痛點。
經營天津天澤書店12年的卞紅對記者說,2006年互聯網逐漸占據讀者生活,書店就開始出現了“只看不買”的現象。在她眼里,與圖書電商博弈的一開始,實體書店就輸了,“平時從出版社拿書最多打7折,為保障盈利,書店零售價最多打8折。”而對于圖書電商,卞紅說,在促銷季甚至能夠將新書折扣降到3折。
談到圖書電商的折扣優勢,獨立書店主理人張青說道:“根本原因在于國內沒有圖書限價政策,有的讀者在書店訂完書,發現網上更便宜,就又找我退款。”
接受記者采訪時,張青特別提到:“就暢銷書而言,有的電商和出版社可能簽訂‘桌下’協議,比如出版社原本將新書定價為50元,但圖書電商要求在售賣時折扣必須要在5折以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為了通過線上走量,就必須提高定價至70元,才能收回成本。隨后在這個基礎上,電商還可以打更大的折扣。”
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文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行為涉嫌違反《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此一來,通過線下實體店購買圖書的消費者利益,勢必會受到不利影響。”陳文明談到,圖書電商的營銷方式也要遵守《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至于出版社與實體書店的合作,張青說:“書店給新書的展位很重要,展位費也不便宜,賣不出去太多,而且投放還要看書店能不能看上這批書的選題。”
她補充說:“部分實體書店,也被迫通過電商渠道購書,這就可能造成同一本書封皮顏色深淺明顯不同等情況。”
北京豐臺某閱讀空間(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海豚出版社童書編輯鄒媛向記者講道:“目前整個行業環境對電商特別友好,有助于出版社走量,回款快,退款少。從利潤來說,出版社還是通過實體書店賣書大一些,可量太少。”
出版社也有苦衷。“這個行業挺‘畸形’的。”華夏出版社的一位資深編輯肖歡告訴記者,“利潤點也要看成本控制率,也就是印制、版稅等成本,所有圖書不管定價多少,跟主流電商有固定折扣。而除了年終返點,趕上大型活動,不能按平時固定折扣走,結算價會更低,低到2折還得承擔發貨費。”
她直言,這也是大家看到的圖書定價越來越高,讓部分讀者覺得價格“虛高”的原因之一。“大型活動,就是走個量,不賺錢的。”肖歡說,“如果電商無法賣出,退還給出版社時,很多書的品相就會受影響,不能再次銷售。”
一位資深書友呂新月說道,在網上購書時,有時新書折扣沒那么低,就會附帶其他書籍一起湊單,但最后多買的幾本書“基本不會看”。
“這就是惡性循環。”圖書連鎖資深研究專家文志宏表示,從商業角度來看,這是純市場行為,無可厚非。但圖書是屬于具有文化內涵的特殊商品,從社會或產業生態角度來看,有關部門可以考慮、也應該考慮進行非市場化的政策干預。“如果實行圖書定價制度,對于實體書店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文志宏認為。
疫情促使實體書店尋求自救
多家實體書店向記者反映,與電商相比,實體店還會有店面租金、人工等開銷,單靠賣書所得利潤有限。河南洛陽一家實體書店創始人李飛表示,如果一本書定價30塊錢,一般來說,書店的剩余利潤“幾乎就幾塊錢”。
“得賣多少書才能把運營支出掙出來啊?”他反問道。
于是,不少實體書店開始尋求線上轉型。
2018年9月,李蘇皖創辦碼字人書店時,曾一直堅守書店座右銘:自由,是你可以選擇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但疫情一開始,原先不打算做的很多事她都做了。“比如,試水線上平臺,微店、淘寶店等。”李蘇皖說。
參差書店創始人胡潔最近正在搬家,由于兩年多一直在虧損、無法承擔過高房租,被迫搬到回龍觀。胡潔的參差書店也上線了外賣平臺。“但效果不是很好,一共只有5單左右。”他們還與其他書店合作過一些關于書籍的線上直播分享活動,“有一些效果”。
李蘇皖現在覺得,任何一種業務的運營都需積累的過程:“疫情下,我們通過線上銷售圖書的收入雖說占到整體收入的一半,但圖書的毛利非常低,目前看,營收還是不能支撐書店的正常運營。”
根據日前北京開卷聯合《出版人》雜志發布的《2020年實體書店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在接受調研的書店中有近八成已經開設線上零售業務。“公眾號/微店”選擇比例達到57.4%;其次是“天貓/淘寶”,選擇比例達到20.6%;另外選擇抖音、獨立官網的書店也都超過了10%。“都在慢慢摸索吧。”李蘇皖談到,“不過書店很難去單獨培養這樣的團隊和人力,去做線上的事情。”
圖書連鎖資深研究專家文志宏表示,眼下,對實體書店來說,如何把線上的流量轉化為銷量和消費,是接下來亟待思考的問題。“有些單體書店也在模式上有創新,還能維持比較好的生存狀態,但還是勢單力薄、沒有規模和體量。”
2020年4月,書店一角,很多上班族在家附近的書店就近閱讀(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記者調查:近20人中僅1人愿走進書店
一位從事圖書行業三年的編輯小張告訴記者,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近年來的下降,也是實體書店面臨的挑戰之一。
據媒體報道,2020年4月,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紙質書、報刊的閱讀時長均有所減少。
1月20日,位于北京豐臺區的某家實體書店,幾排嶄新的書擺放在書架上,等待著讀者翻閱。雖說地處人流量較大的商場內,但臨近中午,偌大的書店內似乎有些冷清,只有兩三個顧客在書架旁走動。店員說:“光顧的客戶有時僅為個位數,現在又受疫情影響,一天也賣不了幾本。”
記者在該書店待了近40分鐘,前臺都無人結賬買書。
這不是個例,店內空蕩蕩,讀者購書熱情不高的情況,也發生在不少傳統的圖書大廈。海豚出版社童書編輯鄒媛也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尤其疫情下,單位附近的百萬莊圖書大廈、西單圖書大廈和家附近中關村圖書大廈,人流量比以往少很多。”此外,她還注意到,目前這樣的書店非主營業務逐漸增多,文具、飲料等產品所占比例越來越大。
對此,記者也采訪了近20位在北京、遼寧等地的上班族,包括金融、科技、媒體等領域。從事教育行業的武聞告訴記者,一周會逛一次書店,有穩定的閱讀習慣。
武聞說,在人人追求“快”的速食時代,很多短視頻、手游等媒體形式在占據大家的注意力,使得深度閱讀時間很少,而目前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也是造成國民閱讀量低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國本土企業軟權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錫冰也談到了教育帶來的影響。“許多幼兒整天在無數的興趣班和奧數中度過,這才是更深層次原因。” 周錫冰說。
疫情原因,北京豐臺六里橋一家書店已做好防控舉措(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我們是否需要那么多實體書店?
在人均閱讀數量下降的背景下,我們是否需要那么多實體書店?圖書連鎖資深研究專家文志宏對記者表示,書店不同于其他產業,它兼具公共圖書館的作用,是推廣全民閱讀的重要載體。
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民閱讀”自2014年以來連續第七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倡導全民健身和全民閱讀,使全社會充滿活力、向上向善。”
“實體書店作為一個文化場所,不僅是商業主體,還能分擔很多政府的公共文化職能。”此前,《中國圖書商報》創始人、原總編輯程三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實體書店只要政策稍加扶持、引導,很容易活躍起來。政府的引導主要起到獎補作用,更主要的成本由市場承擔,負擔也不重。
文志宏認為,通過補貼實體書店以助推大眾閱讀,可能比建更多圖書館效果更明顯,“也建議立法限制圖書打折,避免電商平臺的低價行為壓縮書店利潤空間。”
一個書店CEO張曦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提供良好的空間和引導,相信養成閱讀習慣的人會從我們這一代開始越來越多,堅信愛書的人總會去到實體店里,“雙腳站到地上去感受。”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內張青、肖歡、呂新月均為化名)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購書網,購書網亞馬遜商城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