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府(金華府(分)署),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金華府(金華府(分)署)。
金華又稱婺州,素有小鄒魯的美譽,歷代以來一直是浙中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相關史料顯示,早在東漢永和、光和及三國嘉禾年間,金華就是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所。而隨著城市的擴展,金華府正堂自明代中期遷移至南首,其址便成為了分府機構所在。
作為府級官吏機構的府署是古代中國地方重要的軍事、行政管理所在。留存至今的金華府(分)署位于金華市江北城東將軍路芭蕉嶺以南、鼓樓里以西、八詠路(府學前街)以北、酒坊巷以東的高埠區域,曾有長山、東陽郡、婺州府、縉州、金華府、金花縣等名稱。康熙年間的《金華府志》記載,金華府署遺址歷為漢唐宋明時的郡、州、府署,清順治三年(1302)設為秀才考試場所“試士院”,1861年5月太平軍占領時期改為侍王府,晚清時列通判、經歷兩署,又稱為“分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金華師范學堂。金華府署遺址迄今仍完好保存了大部分的府署建筑,這在明清兩代全國200多個府署中亦不多見,既有助于人們了解其往世今生,更為府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頗有價值的材料。
洪武初年名臣王祎在《義烏縣興造記》中記曰:“今天子既正大統,務以禮制匡飭天下。乃頒法式,命凡郡縣公廨,其前為聽政之所如故,自長貳下逮吏胥,即其后及兩傍列屋以居,同門以出入,其外則繚以周垣,使之廉貪相察,勤怠相規,政體于是而立焉。命下郡縣,奉承唯謹”。朱元璋自推翻元朝統治,奪取天下后,為貫徹懲前元舊弊、整頓吏治的思想,特在全國范圍內按照統一的建筑格局和式樣修蓋衙署。現存的署衙遺址雖歷經后世的屢建屢改乃至戰火的損毀,依然可以看出整個建筑占地敞闊,門廓、廊亭、軒祠羅列有序、設置合理、結構嚴謹的特點和當年宏震浙中的規模。
走近這座主要行使行政、軍事、司法、稅賦等權力的古建筑群,和歷史上大部分州衙署一樣,其布局和建筑理念深受堪輿的影響。作為城市的靈魂和主宰,一州之署通常置建在城市中部區域,隱含“居中而治”之意,又有“衙門朝南開”之說。建筑則體現了“文左武右”、“前衙后邸”等設計思想。金華府(分)署自南而北隨著地勢逐級抬高,經金華府前街進入署衙大道。其兩側各置有一亭,東為申明,西為旌善。過譙樓,走近府前大道(舊名鼓樓里),但見道路以一橫二豎的青條石板鋪路金華府,兩邊為鵝卵石與灰地磚。穿過大中丞坊、浙東第一臺等牌樓群,在大照壁(金華府照壁為磚石結構,設置在大門正南)前東側有一座和碩親王碑亭;中間大道上迎面而立的大照壁屏隔著空間視線。往照壁后左右而行,步上幾級踏跺,是氣勢宏大的二層重檐屋頂三開大門,檐間懸掛“金華府”的滿漢文匾,左右為府、縣廳。
入大門,前置雕刻精美的大抱鼓石和形態各異的石獅守護,大門后有較大改動。原有月臺,高出地面約一米,圍砌用褐色青石,四周有石質欄桿,施垂帶踏跺共五步,陳設了焚香祭天地的石鼎等物,還擺放日晷,以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甬道上有三開間儀門,平時關閉,只走儀門兩側的次間角門。唯在圣旨下達或高級官吏到訪時,才開啟三間大門中間的正門。兩側建有風雨廊、武井等,貫穿于東軸線上。
為了避免地方勢力勾結割據、尾大不掉,古代實行地籍回避制度,州縣官均須外地人來當。所以官員既有免費在府衙內居住的權利,更有必須嚴格履行的義務。衙署內按照“前朝后寢”的布局,均設有州官住所。法律條文明文規定,不許官員在城中另置住所(除非已不任其職),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如《大明律?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就規定:“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內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此外法律還規定,不得在內衙另開便門,以通衙外——清代《六部成語注解?吏部》注明,禁止外省官員在其衙署旁邊另作小門,放其私人出入作弊。今天所說的“開后門”即源出于此——衙門里的衙役、書吏、下級官員也一律不得進內宅之門。
從大門往北至大廳之間有考試號舍、督察官吏宅、府縣官儀廳等,現已毀,僅部分存有遺址。主體建筑為東大廳,又名澄清堂、演武廳、公堂,是衙署的中心建筑,為州官主持、處理重大政務之處,正中設桌案,堂前設柵欄。大堂四臨區域排列門戶相對之房屋,為衙門書吏辦公場所(一般設吏、戶、禮三房及兵、刑、工三房,號為“六房”,對應朝廷六部之功能),此外還有倉房、庫房、承發房(收發)、架閣房(檔案)、抄案房(摹抄訴訟文書)等,百姓不得擅入。明代時,州縣衙門中還專門劃出院落,設“公廨”或“吏舍”供書吏居住。光緒二十八年(1902),金華知府繼良按照清廷廢書院、興學堂之諭令,改立金華學堂(后稱金華府官立初級師范學堂,民國建立后又改稱浙江省立第七師范學校,1923年與省立第七中學合并),大廳曾被作為大禮堂。1924年,這里曾公開發行中共中央的《向導》、《中國青年》等刊物。1925年,這里成立了金華地區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金華支部及金華第一個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1939年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公開身份,從重慶經皖南來到金華。4月2日,在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的陪同下,周恩來向國民黨浙江省軍管區干部教導總隊及各機關公職人員、《浙江潮》社員工作了題為《建軍的重要性與社會軍事化的實施》的報告。
穿廳重檐屋面,與大廳、二廳相連,進深三柱,承重與月梁間置雕刻方木,其上雕刻清供圖,內容有水仙、梅菊、各類花卉等。二廳又名衙臺,三開間,重檐屋頂高臺基,明間梁架為五架抬梁式前后雙步廊。五架梁為月梁形制,在脊檁底皮存有墨書“大清嘉慶十九年知府吳延琛督同闔郡紳士重建”,明間后金柱間置屏風墻,原上置“浙東第一臺”木匾。據說這里曾為當時官員內臺,主要作為政府機構上傳下達及公務辦差的重地,每逢誕辰或重大事宜均在此設臺宴客,是署內觀戲的地方。房梁上尚留下一粗鐵環,為當年懸掛油燈供演戲照明之用。耐寒軒有前廊,東西各開小門一扇,西小門通后花園,庭院中有兩株千年大柏樹,相傳為錢镠所植,蒼勁古拙,柏根似蟠龍騰躍,千百年來不減挺拔之勢,肅然聳立,系全國十大名柏之一。清同治九年(1870)進士、光緒年間金華知府及調補杭州知府陳文祿曾經在《耐寒軒》匾額中加以記述。清代著名文學家、經學家、金石學家阮元還在《揅經室集》中題寫了《金華試院自公堂后雙古柏》,考證說明金華府衙與千年古柏的淵源。連接耐寒軒與二廳之間的為回廊,兩邊有東西廂房,穿廊與廂房、天井。
西側軸線建筑群原為宋通判署及吏目廳、管糧廳,明代為千戶所址,均為府屬官廳建筑及官吏辦公所在,清時建中和堂、大觀亭等建筑。1861年太平軍攻克金華后,在此召集工匠大加修葺,構屋數重,共四進,作為侍王李世賢在浙江的軍事指揮所。建筑上有大量梁枋彩繪及木、石、磚雕,包括“兵營圖、四季捕魚圖、樵夫挑刺圖、鷹雄圖、太師少師圖、叱石成羊圖、封侯圖”等壁畫(至1983年底已發現石雕、磚雕各11處,木雕526處金華府,大小壁畫119幅,彩畫407幅),還有不計其數的圖案。壁畫、彩畫表現了太平天國的制度、戰爭及民間傳統的漁、樵、耕、讀、花鳥、神仙等內容,數量之多,超過全國各地現存太平天國遺址保存壁畫、彩畫的總和。此外,木雕、石雕等工藝品也頗有影響。這些藝術品與整個侍王府的建筑風格和諧統一,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也是研究太平天國歷史的珍貴資料。
金華府(分)署占地面積63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為研究府署建筑與政治史、制度史、地方行政的關系、衙門的設置與功用等問題提供了詳實的重要依據。通過對金華府(分)署遺址、建筑及環境風貌的調查與探討,今天的人們能夠了解明清金華府(分)署的地位以及時代變遷下那一段難忘的歷史。(作者單位:金華市博物館)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金華府(金華府(分)署)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